冰杯,卖的不只是冰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即时享受型消费带动,冰杯成冷饮消费新宠从1元卖到22.8元,“一杯冰”价格相差N倍

冰杯,卖的不只是冰

本报记者 滕一韬 汪驰超 文/摄

视觉中国供图
风味冰杯
便利店内各种冰杯扎堆
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
蜜雪冰城“一元冰杯”引流

  这两年,冰杯悄然成为夏日里的市场新宠,从奶茶饮品店、便利店,再到大型商超,其身影随处可见。

  在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追捧下,部分冰杯的价格逐渐水涨船高。在社交平台上,有人晒出10元的冰杯“刺客”。不久前,山姆售卖的某品牌22.8元的冰块更是登上热搜。当然,坚持低价路线的蜜雪冰城推出了1元冰杯,试图以此“出圈”引流。

  原料同样是“水”,冰杯却比瓶装水的价格要高上不少。不仅如此,不同的“一杯冰”,其身价相差好几倍。本报记者为此走访调查了杭州市场。

冰杯走红  各种品牌各种口味,市场有点“卷”

  “天气一热,冰杯确实卖得挺俏。”杭州拱墅区一家便利店老板告诉记者,自家冰柜里冰杯几乎占了半壁江山,“现在一些冰杯的价格其实和雪糕差不多。有些顾客买了冰杯的同时,还会买几瓶饮料带回家搭配起来喝。”

  多家便利店走访下来,记者发现,目前160克规格的冰杯售价在3~6元之间,生产厂家和包装则五花八门。

  另外,一大块精致剔透的冰球,价格则要比常见的冰杯还要高出一截。165克的冰球杯卖到7.9元,换算下来,每百克冰的价格接近5元。

  “不少冰杯采用多巴胺配色,从视觉上带来夏日清爽感,而且拿在手上也比较好看。”在00后冰杯爱好者小婷看来,除了降温解暑,它还多了一重社交属性,“一天的好心情可以从冰杯开始,现在社交平台上教人怎么自制冰饮的帖子也很火。”

  在外卖平台上,冰杯也有着不错的销量。

  “一些消费者更喜欢直接配送到家,我们还进行首杯促销,来吸引人气。”杭州城北某个体超市的老板介绍,店内一款售价2.7元的外送冰杯,单月能卖出六七百杯。

  在丁桥山姆会员超市冷藏区,新上架的“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和琳琅满目的冰淇淋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冰柜里。

  “这款冰袋新上市,买的人比较多。”超市员工介绍,这款食用冰的优点在于耐融。

  “家用冰箱自制冰块耗时耗力,制冰机则需要自己清洗打理,价格也不菲,不如买一些回去囤。”爱喝咖啡的顾客李女士说。

  相比山姆的冰袋,盒马量贩式冰块售价则更优惠一些。6.5元/750克,每百克不到1元。此外,160克的冰杯售价为2.5元。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冰杯的走红,口味、种类也“卷”了起来。除了基础冰杯,不少商家还推出了咖啡、绿豆、乳酸菌、柠檬、茉莉花茶等口味的冰杯,价格在7元上下。

价格差异  背后有生产运输各种成本,“一元冰杯”只为引流

  为何一杯冰,价格会差好几倍?

  “冰杯卖的不只是冰。”在冰极限(浙江)食品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看来,制作工艺、运输人力成本、产品定位都需要考虑在内。

  “我们采用的是低温缓冻工艺,冰块结构更致密,融化速度降低20%。实验室数据显示完全融化时间超过3小时。”该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包装上运用了二次包膜技术,生产流程也实现了全自动化。

  “再就是冰杯的冷链运输成本较高。”该负责人表示,华东地区消费能力较强,客户相对集中。今年年初“冰极限”来到嘉兴嘉善发展,为的就是进一步实现供应链自主和降本增效。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随着市场发展和竞争,冰杯的价格也在逐渐走低,“今年的价格已经比去年降了一些。当然,现在市面上的冰杯种类很多,需要注意甄别,当心‘三无产品’。”

  相比于生产企业的繁琐流程,蜜雪冰城则利用各门店的小型制冰机现场制作,省去了工厂生产和冷链物流环节,因此把价格控在1元一杯。

  “一元冰杯”市场受宠,不少饮品店也加入了低价冰杯的赛道,除了蜜雪冰城外,茶百道、古茗等奶茶店也纷纷推出同类产品。

  “我是忠实的‘1元党’,要冰爽的快乐,也要价格的实惠。”大学生小郑告诉记者,他的冰箱常常一次性囤二十几杯冰杯。

  不过,不少门店最近都下架了一元冰杯的选项。在余杭区的蜜雪冰城某门店,一位店员透露“一元冰杯”是引流产品,目的是通过低价吸引顾客,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

  “我们的冰杯,成本价接近售价,划不来。再一个就是最近外卖持续爆单,冰块做奶茶都不够用了。”店员苦笑道。

市场前景  多元消费场景和情绪价值消费下,冰杯有望成常青树

  从社交平台上的年轻人被各种冰杯“种草”,再到农夫山泉等饮料巨头企业入场,可以看到冰杯的市场正在极速扩张。

  “年轻人更乐于为冰杯买单。”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认为,冰杯解决了他们突然想喝冰饮的“即刻需求”。此外,透明杯体+叮当碰撞声营造感官刺激,满足了“仪式感消费”。“小红书式晒单还带来了‘群体认同感’,也让它的隐性价值超过实物成本。”

  财经作家、眺远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表示,冰杯热销反映了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和市场的适应性调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对即时满足和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冰杯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独特体验使其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对于冰杯零售价格的差异,在林先平看来,这体现了渠道定位的分化。便利店将冰杯作为高毛利引流品,本质是利用“即时享受型消费场景”的便利性溢价,通过高频低单价商品带动其他消费;山姆的高价冰袋策略则是会员制仓储店的典型测试手段,其核心在于验证目标客群对“独家服务”的价值认同。

  “现阶段来说,食用冰标准化进程加速但未完全成熟。随着农夫山泉等饮料巨头入场,将进一步推动行业标准化,如统一规格、透明化生产流程等。”林先平认为,“即时享受型消费场景”进一步细化后将带动消费升级。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冰杯热销并非短期网红效应,冰杯还有多元消费场景和情绪价值消费,让冰杯可能不只是火一个夏天,而是拓展到四季。冰杯也有望成为未来零售市场中的常青树。

  “未来可能分化出功能型(保冷时长)和趣味型(造型冰)细分市场,但需要警惕过度包装。”林先平提醒道。


(美食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7月18日 16:44[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