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吃四果,中药不用抓”,夏天多吃四种水果,精神棒!

诸多之人皆听闻过那句古旧之言:“夏食四果,无需抓药。”可真要追问这四果是哪四种,能讲清楚的人并不多。

天气一热,有些人就习惯性吃冷饮、喝冰水,反倒忽视了真正能养身、护体的食物。

到了年纪大些,精力不济、腿脚发软、睡眠差,就都开始暴露。

身体不是一朝一夕垮掉的,很多人误以为是老了,其实只是亏得太快。

四种看似平常的水果,可能比什么补药都顶用。

第一个水果,大多数人小时候都吃过,可成年后却越来越少碰。

中医里它叫“润肺生津”,营养学界则发现它对调节电解质平衡有重要作用。

这个水果就是西瓜。

虽然市面上很多人说西瓜糖分高、吃多了升血糖,但真正有研究数据的却不多。

2022年一项国内多中心流行病调查数据指出,控制在每日250克以内的西瓜摄入,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不但没有升糖风险,反而有助于降低空腹胰岛素抵抗。

西瓜中的瓜氨酸也被证实有一定的血管舒张功能,对预防高血压人群的早期心血管事件,是有帮助的。

再说第二个水果,味道酸中带甜,但很多人吃它会觉得“上火”。

其实那是吃的方法错了。这种水果是李子。

在广东一项针对65岁以上老人的社区干预研究中发现,每周规律吃三次李子的人群,在腰围控制、骨密度指标、反应能力测评等项目中,整体评分高于不吃李子的人。

李子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特别是花色苷和槲皮素,它们对肠道菌群有选择性促进作用,能减少肠道促炎菌的生长。

长期肠道低度炎症状态是老年人精力差、体力下滑的重要诱因之一。

也就是说,李子这种水果,不但能调节肠道,还能间接改善身体的代谢表现。

第三个被忽视的水果,是桃。

很多人只知道桃养血、润肠,但不知道它的一个关键营养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在改善老年人下肢血液循环方面有潜在作用。

桃这种水果,可能正是改善这一问题的“天然工具”。

第四种水果,外表平凡,在农村市场常见,夏天尤为多。这就是桑葚。

它在传统中药典籍中被归为“补血养肝”之品,而现代营养研究发现它的重点不在铁,也不在维生素C,而是天然的花青素。

很多人以为只有蓝莓才含有花青素,实际上成熟的桑葚每100克所含的花青素比蓝莓还多40%左右。

把这四种水果放在一起对比,有意思的地方很多。

西瓜偏于补水、调节血管压力,适合高血压、脱水倾向明显的人;李子调节肠道、助力消化,更适合便秘人群及代谢紊乱的中老年人;桃子改善下肢循环、缓解动脉弹性差带来的腿软乏力问题,是血脂偏高者的理想辅助选择;

而从风味角度看,西瓜甜、李子酸、桃子香、桑葚略涩,这种风味互补也从另一面说明它们在营养结构上互为补充。

如果用现代膳食结构来重新解释这四种水果的作用,它们几乎覆盖了“老年人饮食中最薄弱的四个方面”:

不过这些水果也并不是人人适合。

有心衰病史的人,西瓜不能吃太多,容易加重循环负担;肠胃敏感者不宜空腹吃李子;桃子含糖量不算低,糖尿病人要控量;桑葚中单宁较多,大量吃会引起胃酸反流或黑便。

也就是说,这四种水果再好,也不能完全脱离身体状况来评价。

回到最初的问题——夏天到底应该怎么吃水果更健康?

摄入时间上,以午饭后一小时内和傍晚4点至5点最为合适。

原因是这两个时间段肠胃功能相对稳定,血糖波动较小,胰岛素敏感性也处于中等偏高状态,不容易因水果摄入而造成代谢压力。

不过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水果本身不能代替正餐。

很多老年人以为“水果是天然的”,就愿意多吃一两斤,结果正餐摄入下降,反而导致蛋白质缺乏,肌肉量下降。

那么问题来了:

有些人每天吃水果,但体检指标却没改善,是不是肠道吸收出了问题?

这个问题要分情况讲。

如果长期水果吃得很足,种类也算合理,水、纤维素、抗氧化剂都摄入了,但空腹血糖还是偏高,甘油三酯还是不降,或者肝功能、肠道状态没改善,就真有必要查一查消化系统了。

肠道菌群检测、胰酶水平检测、便潜血与微量元素吸收检测,都是可以查的。

如果能查明是这个问题,那调理方向就不能再只是饮食了,而需要从肠道菌群、酶活性、代谢环境三个方面综合干预。

只有把“入口—吸收—利用”这条路径打通,食物才不是“吃进去”,而是“吃有效”。

编辑:陈方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美食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