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东、美团大战升级,外卖行业彻底变天

     

阿里、京东、美团摩拳擦掌,等着在这场大战里一决高下。

  

01阿里、京东、美团再次开战

“三天胖五斤,我实现了奶茶自由”“这场商战什么时候结束啊,实在是喝不下了”“我都把奶茶当水喝了”……

最近,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冰箱里堆满了各种奶茶、饮品的照片,并发出了上述感慨。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起因是月初那场由阿里、美团掀起的外卖“补贴大战”。根据网友反馈,7月5日淘宝闪购与美团发放大量外卖大额券,领券后奶茶、汉堡等均可低价购入,部分外卖甚至能“零元购”。

补贴之下,用户不断涌入阿里、美团两大平台下单,致使美团系统崩溃,不仅出现页面卡顿、优惠券使用异常的状况,用户更是无法成功下单。

根据美团官方数据,其订单量确实呈爆发式增长。截至7月5日22时54分,美团即时零售当日订单已经突破了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超1亿单。

而淘宝闪购,7月7日,淘宝闪购、饿了么联合宣布日订单数超8000万,其中非餐饮订单超1300万,占比超过16%;淘宝闪购日活跃用户超过2亿。

回望此前动作,阿里与美团能取得当下成绩,与其不惜砸下重金不无关系。

早在4月14日,美团外卖总经理薛冰在2025中国餐饮连锁峰会上宣布,未来三年,美团外卖将向餐饮行业整体投入1000亿元,帮助餐饮伙伴健康增长。

此前,谈及外卖行业竞争,美团CEO王兴也曾直言,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赢得这场竞争。

至于阿里,也是全力以赴、强势出击。7月2日,淘宝闪购宣布,“接下来,我们会在12个月直补消费者及商家500亿,有效带动消费内需,为商家创造生意增量,并充分做大市场容量,破除‘内卷’式竞争。”

此后,淘宝闪购迅速展开行动,一方面向消费者持续发放大额红包、免单卡,并推出官方补贴的一口价商品,以实打实的优惠拉动用户下单;另一方面同步上线针对商家的多重支持,包括店铺运营补贴、商品推广补贴、配送成本补贴以及阶段性的免佣减佣政策,形成“用户端让利+商家端减负”的双重攻势。

李响了解到,日前淘宝闪购发布了500亿补贴首周的“成绩单”。

数据显示,补贴计划开启后的一周内,4124个餐饮品牌生意突破历史峰值,2318个非餐饮细分品类订单量翻倍,整体非餐饮订单相较上线初期增长143%;淘宝闪购上的餐饮连锁品牌订单环比增长超过190%,最近一周中小商家生意订单增长约120%,日订单量突破百万的城市数量翻了一倍,表现不俗。

目前看来,上线仅两月有余的淘宝闪购,带着500亿元巨额投入强势入场,加速蚕食着美团的市场份额。

就时间线来看,最新一轮补贴大战恰好发生在淘宝闪购砸下500亿之后,显然由阿里率先挑起,美团是顺势展开反攻。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心里会冒出一个疑问:这场热闹的补贴大战里,京东去哪儿了?

其实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京东看似低调沉默,实则在“闷声干大事”。

且不说布局外卖前期,京东早早就推出百亿补贴,通过发放各类补贴带动餐饮品牌销量大增。日前,京东黑板报又宣布,将正式启动“双百计划”,投入超百亿元扶持更多品类标杆品牌销量破百万。

根据此前数据,京东外卖上线仅4个月,已有近200个餐饮品牌在平台实现销量破百万。如今京东外卖加大商家端补贴力度,不仅是为了吸引更多商家入驻、壮大平台生态,更是为了在即时零售的赛道上,与阿里、美团展开更直接的较量,争夺市场份额。

美团、阿里、京东的外卖“三国杀”,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每一笔补贴,都是巨头们争夺市场话语权的表现。

随着棋局愈发复杂,接下来,三巨头的每一步落子都将牵动行业格局的变化。

02补贴大战,不是终极玩法

诚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

外卖行业爆发补贴大战,推动各平台订单量创下历史纪录的同时,暗藏着诸多不可忽视的痛点。

对商家而言,这场补贴狂欢更像一场猝不及防的“压力测试”。当平台释放大额补贴,消费者的购买欲被点燃,许多商家在几小时内就出现了库存告急的情况。

有餐饮门店店长透露,近日自己旗下门店最高预约量已接近400单,部分门店甚至突破3000单,更有奶茶店员直言,“一天把半年的库存都卖完了”。

图源:小红书网友

更棘手的是,爆单引发的连锁反应,直接冲击了商家业绩。比如,后厨因人力吃紧导致出餐延迟,接单系统因瞬时流量过载频繁宕机,部分商家为保障出餐水准和服务质量,不得不忍痛暂停线上接单。

骑手群体则陷入“甜蜜的负担”中。订单量激增让骑手收入水涨船高,不少人单日收入突破千元,是往常的两倍多,但这背后是对生理极限的持续透支。

有骑手表示,为了能按时把外卖送到顾客手中,他们不得不违反交通规则,闯红灯、逆行成了常态,即便是在高温天气下,他们依然要争分夺秒地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直面健康与安全的双重挑战。

再一个,消费者行为的两极分化,加剧了行业的混乱。

部分消费者陷入“薅羊毛”狂欢,同一商品在多个平台比价,甚至用不同账号重复下单,使得真正有需求的顾客因商品缺货,而无法满足当下需求。

还有部分消费者,正默默为补贴承受着隐性代价。比如,配送延迟让热菜变凉、生鲜变质,可当他们尝试维权时,却因“补贴商品不支持退换”这一规定,陷入投诉无门的困境。

从行业角度看,补贴大战极有可能对行业正常生态造成扭曲性影响。对平台来说,订单量的激增看似是胜利,但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难以长久维系。

一旦平台过度依赖补贴,便会削弱商家的积极性,使其陷入“为补贴而经营”的怪圈,无暇顾及提升菜品质量或优化服务体验。

另外,待补贴热潮退去,骑手群体的配送单量或将如断崖下滑,习惯了高收入的骑手很可能面临收入骤降的困境。

总而言之,补贴大战只能带来短暂的消费刺激,虽能带来快速的单量拉升,却无法解决长期发展的深层问题。若想实现可持续的长久发展,各大平台还得平衡好补贴投入与行业生态健康的关系,既要避免过度补贴导致商家利润下滑、骑手权益受损,也要防止补贴不足难以激发市场活力,让消费者、商家、骑手与平台共同获益,获取确定性的增长。

某种程度上,外卖平台的终极较量,比拼的不是补贴金额的数值大小,而是外卖生态的可持续性,让消费者获得真实便利、商家拥有合理利润、骑手获得尊严保障,从而促进平台长期稳定发展。

不管是阿里、京东,还是美团,都不能只盯着短期的订单量与市场份额,更需要承担起重塑行业发展的责任,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支点,让外卖行业真正摆脱“内卷” 的泥沼,走向更成熟、更健康的未来。


(美食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