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的“小费”,过于离奇

先看一个新闻,有些离奇。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新闻来自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

简单来说,就是海底捞部分门店搞了个神奇的活,服务人员胸口带了个二维码,可以扫码打赏3.99元。

看了之后我直呼6666666666.

这设计过于离奇,甚至从根源上在破坏海底捞的模式。

没开玩笑,这东西的破坏力过强了。

海底捞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是服务。

海底捞的菜品价格是靠服务支撑的。

那服务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消费者的感知。

说白了,就是消费者开不开心。

问题来了,影响消费者感知最大的要素其实不是服务好还是坏,而是让人不能觉得被区别对待。

尤其不能让人质疑你的动机。

人这种生物,不患多寡,患不均。

服务好可以,坏可以,区别对待不可以。

正派可以,反派可以。

两面派不可以。

这会直接激发人的怒火。

举个例子。

我们日常都说真小人胜过伪君子。

其实核心是一个人只要保持同一个标准,那本身我们多少会更认可一些。

就是这人尽管不咋样,但他就这样,谁来了都这样,那就没问题。

有的人喜欢骂人,素质低,但他是谁来了都得挨骂,保安他骂同事他骂老板他也骂路边的狗来了也骂枪架在他脖子上他那个嘴也骂。

这时候大家只会觉得他这人就这样,都知道他动机非常单纯就是纯粹素质低。

而有的人,面对服务人员吆五喝六,面对老板谄媚的不行,大家就会觉得这人不行,因为他一会儿一个样,势利眼,动机非常不纯。

而这个所谓的打赏,就会导致后者发生。

会让别人质疑动机。

今天你服务员服务好了,可以是心情好,对谁都好,但不能是因为单独给你加钱了,这性质就变了。

今天你服务员服务不好,可以是心情不好,对谁服务都不好,但一定不能是因为没给你扫码导致的不好,这性质就变了。

今天你的服务好还是不好可以有很多原因,唯独不能是消费者有没有给你个人扫码。

你的动机,不能被质疑。

过去因为没有小费这个东西,你不会觉得被区别对待,因为就没给你区别对待的变量。

而小费一出,坏了,成狼人杀了。

当小费出现的时候,作为消费者,体感就变了。

但凡出现小费,你服务好了消费者会觉得还不是因为我加钱了你这应该的我就要XXXXXX。

你稍微慢一点消费者会狂怒是不是因为隔壁桌加钱了我没加钱XXXXXXXXXXX。

这就完蛋了。

就算你百般解释不打赏也可以品质不会变,也不会有人信了。

大家拍拍自己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脑袋来思考,你相信当服务员开始接受消费打赏的时候,他可以百分百还用同一标准来服务客人吗?

如果他能做到,那他是神人,打赏的是蠢人,得罪了打赏的。

如果他对打赏的人笑脸更多一点,那他是正常人,但这个靠服务为核心的店得罪了其他人。

他们的动机,被质疑了。

且与此同时,当这个服务开始索要打赏的时候,大家的期待值也就不一样了。

过去海底捞的服务好那是跟别的不要打赏餐饮比,那当然是好的神奇。

一旦开始要打赏,那对标的就是很高档的餐厅了,那这个服务就不够好了。

毕竟当我真的额外出了非菜单上的钱之后,我肯定计较我买到了什么。

说白了,收费可以收,但不能贴在服务员胸口收。

要么这个服务费直接跟很多高档餐饮一样就在账单里统一收取,谁来了都收。

要么这个服务费就谁来了都不收。

要么就是跟外卖跑腿打车一样结算完了之后有跳转,你爱给不给,不是直接扫码给到个人,也没其他人知道你给了。

要么就是偷偷算在菜的溢价里(过去海底捞的模式),间接收了。

不论如何,都要保证服务人员和消费者都得面对完全一致的场景,谁来了都这样,没有变量,没有可选项。

没法质疑其动机。

而挂在胸前的牌子破坏了这个公平,会导致消费者质疑动机,进而引发信任危机。

这时候,消费者都关注是不是要被区别对待了,要拿着显微镜去研究了。

这还咋谈服务呢。

只能说,我爱这个魔幻的世界。


(美食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