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东方今报
![]() |
“成分党”注意啦,食品配料表上的信息长短跟食品安全与否没有直接关系。零添加防腐剂食品也不一定代表着更健康……最新一期的“科学”流言榜揭晓,针对近期热门的健康伪知识进行集中辟谣。
流言 隔着玻璃晒太阳能“补钙”
其实,不然。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晒太阳并不能直接为人体提供钙元素,而是因为太阳光中的紫外线B(UVB)能够作用于人体皮肤,使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被吸收入血并经肝、肾代谢后变成活性维生素D。
根据波长不同,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分为UVA、UVB和UVC。其中UVA波长最长,能量较低,95%以上能穿透大气层,是导致皮肤光老化和晒黑的元凶;UVB波长中等,但能量较高,大部分会被臭氧层吸收,仅约10%能到达地面,它是导致皮肤晒伤和色素沉着的主要原因;UVC波长最短,几乎完全被臭氧层吸收,无法到达地面。
隔着玻璃晒太阳很难“补钙”。隔着玻璃晒太阳,紫外线的透过率会大幅度降低,几乎可以阻挡所有的UVB,仅允许UVA透过;特殊玻璃(如石英玻璃)可能允许UVB通过,但日常生活中极少使用这类材料。
因此,隔着玻璃晒太阳即使感到温暖,皮肤也无法获得足够的UVB来合成维生素D,从而无法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流言 配料表越短 食品越健康
有人认为食品配料表上有一大串食品添加剂的名称,是食品不安全不健康的表现。食品配料表越简单的产品越安全健康,吃着才放心。
其实,食品配料表并非越短越好。消费者应摒弃对食品配料表长度的过度执着,在挑选食品、查看配料表时,应重点关注其具体使用的配料及其排列顺序。配料表中各项成分的排序依据的是其在食品中的重量占比,排在第一位的成分是该食品中含量最多的。
首先,每种食品添加剂投入使用前,都会经过严格细致的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与否,不取决于食品所使用的添加剂品种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添加剂的使用量和摄入量是否合规。
其次,配料表长短与食品添加剂使用总量并无直接关联。部分配料表较长的食品,尽管使用了多种食品添加剂,但其总使用量却可能更少。这是由于食品添加剂间存在“协同效应”,复合使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降低食品添加剂的总用量。
最后,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规定,加入量小于食品总量25%的复合配料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如果符合规定的“带入原则”(即添加剂使用并非企业主动添加,而是由食品原料或配料被动带入)且在最终产品中不起工艺作用的,不需要在配料表中标示。许多商家利用这一规则将所含的食品添加剂“隐藏”起来,然后借此炒作“清洁标签”的概念,宣称配料表越短越好,从而误导消费者认知。
流言 尽量选择零防腐剂的食物
“零防腐剂”常被误认为更安全,但实际上,合理使用防腐剂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完全不加防腐剂的食物可能更容易滋生细菌,带来健康风险。
防腐剂的作用是延长食物的保质期,防止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从而避免食物腐坏。食品中的防腐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是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和剂量限制的,确保其对人体无害。
以香肠为例,其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防腐剂——亚硝酸盐,来抑制肉毒梭状杆菌的生长。若不添加亚硝酸盐,肉毒梭状杆菌可能会大量繁殖,产生剧毒的肉毒素。肉毒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之一,不到1微克就足以致命,其毒性远超氰化钾。
因此,“零防腐剂”并不一定更安全,关键在于是否符合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
流言 特效口腔清洁产品能消灭幽门螺杆菌
目前,市场上部分商家推出“清幽”类商品,包括口服益生菌、外用漱口水和牙膏等。其宣传让消费者认为可替代药物或辅助治疗幽门螺杆菌。其实,这些只是噱头。
事实上,幽门螺杆菌主要存在胃部,漱口水和牙膏只能作用于口腔,无法根治胃内感染。而那些宣传能“清幽”的益生菌可作为辅助手段调节肠道菌群,但无法替代正规药物。目前,医学界公认采取“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即14天疗程内联合使用抑酸药、铋剂和两种抗生素。
幽门螺杆菌是胃部最常见的致病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相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癌原。幽门螺杆菌感染确实需要关注,但只有极少数感染者可能会发展为胃癌。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感染者应与家人朋友分餐,避免与别人共用餐具等。 大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