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铜陵日报
■ 倪海琴
吃鱼本是一件享受美食的乐事,但稍不注意,鱼刺就可能“乘虚而入”,卡在喉咙里让人苦不堪言。作为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我见过太多因卡鱼刺处理不当导致严重后果的案例。今天,就带大家深入了解卡鱼刺这件事,掌握科学应对方法,避免陷入误区。
一、鱼刺为何容易卡在喉咙?
人体的咽喉结构复杂,存在许多“隐藏关卡”。咽喉部有舌根、扁桃体、会厌谷、梨状窝等部位,这些地方凹凸不平、沟壑纵横,当鱼刺随食物进入咽喉时,很容易卡在这些狭窄或凹陷处。比如,扁桃体表面布满隐窝,鱼刺一旦刺入就很难自行脱落;会厌谷和梨状窝位于咽喉下方,吞咽时肌肉活动可能让鱼刺越扎越深。
同时,进食习惯也会增加卡鱼刺风险。吃饭速度过快、边吃边说话、狼吞虎咽,都容易让鱼刺滑入咽喉。另外,老年人咽喉敏感性下降,对鱼刺的感知不灵敏;儿童吞咽反射发育不完善,都是卡鱼刺的高危人群。
二、颠覆认知:鱼刺卡喉的现代医学真相
1.2024年急诊大数据: 耳鼻喉科急诊中异物卡喉占比31.7%(鱼刺占82%),错误处理导致二次损伤率高达64.3%,深夜21:00-凌晨1:00为高发时段(与宵夜文化相关)。
2.新型危险区解剖图谱:舌根、会厌谷、梨状窝等部位是咽喉卡鱼刺要塞区(占67%);紧邻颈动脉鞘是致命三角区;扁桃体隐窝为隐匿陷阱区(儿童高发)。
3.并发症升级警报:食管被鱼刺穿孔后纵隔感染死亡率达25%,颈深部脓肿引发窒息风险,鱼刺游走致心脏刺伤案例近年增长3倍。
三、这些“祖传秘方”立即禁用
1.吞饭团/馒头:成功率小于7%,但推动鱼刺深入概率93%。而且每吞咽1次,穿孔风险增加4.6倍。
2.猛喝醋:实验证明醋浸泡30分钟仅软化鱼刺表层0.1毫米,且酸性刺激诱发喉痉挛风险。
3.手指抠挖:89%患者因此造成黏膜撕裂伤,且可能将鱼刺推入肌肉深层。
同时,大家还需辨明隐蔽认知陷阱,如:“不痛了=好了”,但这其实可能是鱼刺移位至深部组织;“小刺没关系”,需要注意的是,0.3毫米鱼刺即可刺破食管;“儿童被鱼刺卡住哭闹正常”,这可能提示异物阻塞气道。
四、黄金自救四步法
1.危险分级自判
以下为立即就医信号(符合任意1项):
出现吞咽疼痛延伸至胸骨后;流涎不止或呕血;发声嘶哑/呼吸困难;儿童突发刺激性咳嗽。
2.科学家庭预处理
停止吞咽动作:低头放松颈部肌肉。
光源定位法:用手机电筒+压舌板自查(仅限可见区)。
冷刺激镇吐:含服冰水减少呕吐反射。
体位控制:身体前倾45度,防止异物下滑。
3.急诊科技术路线图
A[预检分诊]-->B{清醒配合?};
B-->|是 |C[电子鼻咽镜];
B-->|否 |D[颈部CT三维重建];
C-->E{定位成功?};
E-->|是 |F[表面麻醉下取刺];
E-->|否 |G[全麻支撑喉镜];
D--> H[介入血管造影排除危险区]。
4.术后护理关键点
禁食4小时观察出血情况;24小时内避免过热饮食;吞咽疼痛持续超48小时需复查CT。
五、取刺“武器库”
1.超细电子鼻咽镜(直径2.8毫米):配备智能识别系统自动标注异物,儿童友好型镜体可经鼻腔入路。
2.电磁导航钳:结合CT影像三维定位,误差范围小于0.1毫米。
3.生物胶粘取技术:对深部黏膜内鱼刺特别有效,避免传统钳取造成的二次损伤。
六、特殊人群处理方案
1.儿童急救专案
危险动作:切忌倒立拍背(可能引发脑缺氧);
镇静策略:首选右美托咪定鼻腔给药;
心理干预:采用多种策略分散注意力。
2.老年人特别警示
假牙佩戴者误吞风险高3.8倍;
需排查是否服用抗凝药物(影响止血);
警惕沉默性穿孔(痛觉迟钝延误就诊)。
七、预防为先:从选鱼到进食的全流程防护
1.选鱼智慧
优先选择肌间刺少的品种(龙利鱼>鲫鱼);
冷冻处理可使鱼刺硬度下降40%。
2.烹饪改造
压力锅炖煮大于30分钟(鱼刺酥化率92%);
创新“无刺鱼片切割法”:沿肌纤维45°斜切。
3.进食准则
实施“三专原则”:专灯、专筷、专心;
建立“吞咽确认机制”:每口咀嚼后舌尖探查;
儿童采用“双人监护制”:一人挑刺一人喂食。
八、家庭急救包升级清单
1.医用冷光源压舌板(带放大镜功能);
2.医用镊子(尖端带硅胶保护套);
3.止血明胶海绵;
4.紧急联系卡(标注就近医院耳鼻喉急诊信息);
5.生理盐水喷雾(用于冲洗可见异物)。
九、你必须知道的维权常识
1.在外就餐发生鱼刺卡喉,可依据《食品安全法》索赔;
2.医疗机构未及时处置导致并发症,构成医疗过错;
3.保留就诊记录和异物标本(必要时司法鉴定使用)。
十、结语
卡鱼刺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了解科学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才能在面对卡鱼刺时保持冷静,正确应对。希望大家在享受鱼肉美味的同时,都能远离鱼刺带来的困扰,拥有健康、安全的饮食体验。
(作者单位:铜陵市人民医院)
所属版面: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