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里会外|C位亮相茶博会 新茶饮为川茶添活力

人民网记者 朱虹

5月,蓉城又闻茶香。

今年,近2000家中外茶企共赴一年一度的春季茶业盛会——第十四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

和往届“茶博会”一样,来自各地的名优绿茶、工夫红茶、茉莉花茶、优质黑茶等优势品类齐聚蓉城,吸引前来逛茶博会的茶客们喝茶、品茶、买茶,开启以茶会友模式。

茶博会上的成都主题馆。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记者在展会现场发现,今年不少展区的C位都有新茶饮品牌的身影。川言茶语、茶茶师、炽茶、冻干闪萃白茶咖啡等传统企业推出的新茶饮品牌缤纷登场,受到茶友追捧。新茶饮赛道为川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也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参展和场景化消费体验。

“口感清甜、茶味很浓,味道挺不错的。”游客阳红在自贡展区边品尝边感叹,“龙都香茗茉莉花茶和其他品牌的茶饮比,口感不输。”

“自贡荣县作为四川的重要产茶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品质卓越的茶叶。”龙都香茗副总经理曾怡说,“这款茶饮推出到现在,线上线下订单已经有近一万件了,销售额差不多有50万左右。作为我们闯入新茶饮赛道的主推产品,目前发展了7500家经销商。”

万源市杯来茶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展出的茶产品。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记者来到达州展区,发现新式茶饮在这儿也刮起了劲风,产品轻松“拿捏”流量密码。

“今年推出的新产品,配料简单,里面有大竹白茶、李子、苹果、桑葚,酒精度数只有4-6度。”万源市杯来茶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展出的茶产品吸引不少年轻人陆续来购买。工作人员陈诺一边忙着向客人们倒茶酒,一边向记者介绍。“我们通过冻干闪萃技术,推出了白茶咖啡、乌龙茶、花茶、人参陈皮白茶等新式茶饮。区别于传统茶类,新式茶饮可搭配牛奶、气泡水等冲泡,口感更好,更时尚,比较符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一袋精心拼配的茶粉倒入矿泉水瓶摇一摇,马上就可以喝到茶香浓郁的果茶。”陈诺在演示冲泡的过程中说,这些产品解决了茶叶难储存的痛点且方便携带,很受年轻人的喜爱。“另一款产品是我们和综艺节目联名推出的,非常受欢迎。去年夏天,我们在电商的销量一直稳居茶类第三。”

同样锚定年轻人追求便捷茶饮的蜀茶集团,今年茶博会期间,除了茶饮,现场还展示了与三星堆的文创联名,融入川剧元素的茶具也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从2018年成立,2019年开始布局,蜀茶集团区别于传统茶企业务。2020年进军新茶饮原料供应,在塑造供应链品牌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公司在新茶饮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蜀茶集团总经理陈思远说,企业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新茶饮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将新式茶饮的“流行风尚”注入传统茶业。“年轻人在新茶饮中体味到茶的魅力,再去了解传统茶文化,带动传统茶产业的增收,构建起‘老茶新喝’的产业生态,实现品牌破圈与价值增值。2023年,我们全年销售额4.3亿元,2024年达到10.1亿元。其中,新茶饮产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占到了90%以上。”

四川是茶叶大省。作为国家规划的长江上中游名优绿茶和出口茶优势区,2024年,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依托茶叶资源禀赋和消费市场活力,在新茶饮赛道,被用作名优茶原料的川茶,也为传统茶企和茶农带来新的增收点。

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二月亭抹茶基地。泸州市纳溪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4月9日正式运行,生产车间虽刚开工,就有客户上门求货。”泸州云蔚抹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爱民去年才与一家外地茶企联手成立企业,眼下订单已供不应求。

“茶树鲜叶经过摊凉、切叶、除渣、蒸青等工艺流程,最终制作出抹茶前端产品——碾茶,目前公司拥有4条碾茶生产线,正式开始生产十余天,几乎每天消耗鲜茶叶45000斤。”李爱民说,预计每年可在盛叶期生产90天左右,目前,1200亩抹茶原料基地已经全部投产。

前所未有的抹茶产业,对于泸州纳溪区来讲是一次突破,更具市场前景。李爱民说,下一步,将重点以碾茶和抹茶研发与生产为抓手,全力打造四川最大的抹茶加工企业,力争3年内实现产值破亿元。

同样,新茶饮也为四川宜宾筠连县的茶企和茶农带来商机。去年,筠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才投产了新茶饮原料车间,今年就开启了全负荷运转模式。这里加工的不是普通茶叶,而是奶茶界的“内核”——专为“头部饮品”定制的香茶原料,现在每天可初制加工鲜叶30万斤。

满载鲜叶的运输车有序驶入厂区后,工作人员将鲜嫩的茶叶送上传送履带,自动化生产线随即启动。新茶饮原料加工车间主产的香茶、烘青等产品,凭借稳定的品质和规模化供应能力,已吸引多家全国知名茶饮品牌和茶商对接合作,驻场提货。

筠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鲜叶加工。企业供图

“筠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除了新茶饮车间,还打造了名优绿茶和红茶加工车间,三个标准化车间满负荷生产每天可加工鲜叶近60万斤。”筠连县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何美樟告诉记者,以前许多茶农以生产明前茶为主,夏秋茶为辅,明前茶虽然价格高,但产出期短,夏秋茶相对时间较长,但价格较低。“新茶饮的市场需求提高了夏秋茶的利用率,让原本一斤9毛钱的夏秋大宗茶提升到了1块5一斤,农户每亩增收500—600元。新茶饮市场对鲜叶需求,也提高了全年鲜叶的采购价。”


(美食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