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亿到15亿,麻辣王子凭什么弯道超车?

辣条,让人最欲罢不能的零食之一。

有人说它是“童年回忆”,有人称其为“垃圾食品”,但是很多人或许想不到,这个诞生于湖南平江小县城的神奇零食,

这个曾经几毛钱一包的街边小吃,如今已经成为年产值超600亿的产业! 

在这600亿的大盘子里,一个名为“麻辣王子”的品牌,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将年营收从6亿飙升至15亿,甚至在麻辣味辣条细分赛道占据了近六成市场份额。

这不禁让人好奇:当卫龙稳坐行业头把交椅时,这个坚持“只做正宗麻辣”的品牌,究竟做对了什么?

要读懂麻辣王子的逆袭,得先回到故事的起点——湖南平江。

这个地处湘赣边界的县城,藏着中国辣条产业的基因密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三台老式挤压机轰隆作响,三位名叫邱平江、李猛能、钟庆元的农民不会想到,他们用面粉代替豆粉制作的麻辣条,竟会开启一个全新的零食纪元。

1998年的那场特大洪水,意外成了辣条产业的催化剂。

洪水冲垮了酱干产业的大豆供应链,却让平江人发现了面粉的无限可能:麻辣条不仅成本更低,还能让食客们辣得酣畅淋漓。 

彼时的张玉东,还是个刚从部队退伍的年轻人。

2000年,他创办玉峰食品时,主营业务还是茶叶。

但看着老乡们靠辣条日进斗金,这个嗅觉敏锐的平江汉子坐不住了。

2002年,玉峰食品正式转型辣条生产,谁曾想这竟是一场持续二十余年的“豪赌”。

早期的辣条江湖,堪称野蛮生长。

2005年央视曝光行业乱象时,张玉东正在为自家产品寻找出路。

他没有像其他老板那样急着公关,反而干了两件“傻事”:先是牵头制定湖南省地方标准,给辣条生产立规矩。

接着在2009年注册“麻辣王子”品牌,坚持只做麻辣味——要知道当时市场上八成辣条都是甜辣口味,这个决定无异于逆流而上。

2013年,麻辣王子迎来了第一个命运转折点。

彼时玉峰食品年销售额已突破5亿,但张玉东却做出了令所有人瞠目的决定:砍掉年销3亿的“如意棒”产品线,遣散900名员工,把全部身家押注在麻辣王子身上。

经销商们骂他疯了,同行等着看笑话,连妻子都怀疑他“中了邪”。

但张玉东心里清楚,那些售价五毛、包装油腻的辣条,注定要被时代淘汰。

这场豪赌的筹码,是行业首个制药级GMP车间。

当张玉东宣布要投入3000万建设10万级洁净厂房时,连设备供应商都觉得他在吹牛——毕竟当时辣条厂的标配是铁皮棚和水泥地。

但正是这个“用制药标准做零食”的疯狂想法,让麻辣王子率先撕掉了“脏乱差”标签。

工人们穿着无菌服操作的画面被制成宣传片,消费者第一次发现:原来辣条可以和生产婴儿奶粉一样干净。

你以为这样就够了?并没有。

2017年起,麻辣王子开始“自我革命”:甜蜜素、安赛蜜、色素、防腐剂被逐一踢出配料表,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果糖、非转基因菜籽油。

要知道当时的行业惯例是添加5种以上化学添加剂,麻辣王子的这番操作直接导致产品保质期从6个月缩水到4个月,经销商退货率飙升60%。

有同行冷嘲热讽:“这么搞迟早倒闭!”但张玉东的回应很硬气:“如果上下游产业链都没尊严,赚再多钱有什么意义?”

当卫龙用魔芋爽开拓新品类时,麻辣王子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把单品做到极致。

打开他们的产品库,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年销15亿的品牌,居然只有“微麻微辣”和“很麻很辣”两种口味。

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恰恰击中了新时代消费者的痒点。

为了坐实“正宗”二字,张玉东请来了三位特殊顾问:当年发明辣条的邱平江、李猛能、钟庆元。

三位老人戴着老花镜调试配方的场景,成了品牌最好的信任背书。

他们竟然想到联手川菜大师肖见明,把宫保鸡丁的“糊辣味”、火锅的“醇厚麻香”融进辣条,让每根面筋都带着巴蜀风韵。

这种“传统工艺+专业烹饪”的混搭,成功让嗜辣人群形成条件反射:想吃麻辣味?认准这个皇冠logo就对了。

年轻人总说“颜值即正义”,麻辣王子深谙此道。当其他辣条还在用透明塑料袋时,他们率先推出独立小包装,红色袋身上的烫金皇冠闪闪发亮。

这种设计不仅卫生便携,还暗藏心机——撕开包装的“刺啦”声,成了行走的广告牌。

有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吐槽:“图书馆吃麻辣王子就像拆薯片,每次都收获全场注目礼。”这种甜蜜的烦恼,反而助推品牌在Z世代中疯狂传播。

2023年底,一条“00后被瞒亿万家产20年”的短视频突然爆火。

视频里,刚毕业的张子龙投简历屡屡碰壁,直到父亲张玉东轻描淡写地说:“要不你先管管家里那个小厂?”

网友顺藤摸瓜发现,这个“小厂”竟是年销10亿的麻辣王子。

话题阅读量瞬间突破20亿,连《抓娃娃》电影官微都来蹭热点:“现实版继承者出现了!”

张玉东父子的反应堪称公关教科书。

老张在直播间笑谈“当年建GMP车间欠了10亿,真不是故意瞒他。”

小张则化身“麻辣儿子”,带着网友直播车间、挑战变态辣、甚至搞出“辣条时装秀”。

最出圈的一次,他顶着泡沫头直播洗头,只因打赌销量破纪录,结果当晚直播间涌进50万人,卖空三个仓库。

这种“不端着”的营销哲学,渗透在品牌每个角落。

他们赞助音乐节,让辣条和摇滚乐混搭;联合电竞战队,开发“补蓝辣条能量包”,更绝的是“辣条婚礼计划”,新人用5.2米长的辣条替代喜糖,接亲时还要过“麻辣问答”关卡。

当00后新娘把辣条捧花抛向空中时,谁还记得这是曾经登不上台面的“垃圾食品”?

光鲜数据背后,麻辣王子正面临甜蜜的烦恼。

2024年国家新规实施,要求辣条含油量下降17%,这对以重口味立足的品牌无疑是巨大挑战。

平江的辣条厂老板们算过账:每减少1%的油,就要增加2%的除湿成本,更别提缩短的保质期带来的损耗。

有企业主苦笑:“现在车间比我家卧室都干净,可消费者总觉得不够健康。”

渠道端的战争同样残酷。

当麻辣王子宣布进军深圳时,卫龙早已在华南布局多年。

这个移民城市的试炼堪称地狱难度:既要抓住800万嗜辣的湘赣打工族,又要征服口味清淡的本地食客。

但张玉东信心满满,他的底气来自一组数据——广东辣条网购量全国第一,深圳超市的货架争夺战,或许将改写行业格局。

从负债建厂到行业标杆,麻辣王子的故事远不止商业逆袭这么简单。

当他们在长沙地铁站投放“辣条发源地”广告时,当中国辣条博物馆迎来第100万位游客时,当“麻辣”作为文化符号出现在国际食品展时,这个曾经饱受争议的零食,终于完成了从街头到庙堂的蜕变。

张玉东办公室挂着幅字:“一生悬命”。这个源自日语的成语,意指倾注一生做好一件事。

或许正是这种近乎固执的专注,让麻辣王子在甜辣当道的世界里,硬生生闯出了自己的麻辣江湖。

下次撕开那袋红色包装时,你咀嚼的不仅是面筋与香料,更是一个中国小镇与时代较劲的倔强。


(美食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