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解!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

本文转自:闽北日报

许多消费者一提起食品添加剂就忧心忡忡,总认为它是“科技与狠活”,吃多了对人身有伤害。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那么,食品添加剂究竟是什么?它真的对人体有伤害吗?消费者在认知上又存在哪些误区呢?记者采访了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系教师黄玮婧。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而加入食品中的,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黄玮婧介绍说,食品添加剂涵盖了众多类别,包括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以及营养强化剂等。这些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途径也十分广泛。比如,苯甲酸钠是一种常见的防腐剂,能够有效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胡萝卜素可用于增加食品的色泽,使食品看起来更加诱人;谷氨酸钠是一种增味剂,能够提升食品的鲜味;维生素A作为营养强化剂,能够增加食品的营养成分。

尽管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有着许多必要的用途,但不少消费者却认为食品添加剂都有害。黄玮婧指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安全管理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与法律法规。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通过原料、工艺、检测能力等多方面的严格审查,才能获得生产许可证。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必须严格依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添加剂种类、用量及适用范围进行操作。市场监管部门也会定期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抽检,一旦发现企业存在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必将依法严惩。因此,只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那么,一些食品宣称“零添加”是不是就代表更加安全、健康呢?其实,部分食品若不使用添加剂,更容易腐败变质,口感和营养欠佳。合理规范地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能保障食品安全,还能丰富食品的口味。如,抗氧化剂能防止油脂酸败;增稠剂让酸奶、果酱等食品的口感更加适宜;甜味剂在减少蔗糖使用的同时,能够满足人们对甜味的需求;营养强化剂可弥补食品在加工、储存过程中营养素的流失。消费者应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必一味地追求“零添加”。

需要提醒的是,消费者要尽量避免长期过量食用含有高糖、高盐、防腐剂等成分的食品。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应更加关注食品标签,减少人工合成添加剂的摄入。消费者只有消除认知误区、理性选择、适当食用,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障自身的健康与安全。

(黄靓)


(美食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