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点45分,我找到了这座藏在龙华巷里的二层红色小楼。快下雨了,天色有点暗,小楼的窗户散发着温暖的黄色灯光,走近了看,厨房里有人在忙碌——小营巷社区“小雨共享厨房”新一天的运作已经开始了。
去年4月,“小雨共享厨房”在多方关心支持下成立。每周一到周五,这里由志愿者们轮流值班,为独居的高龄老人供应一顿午饭,还做特色馒头,按网格顺序分发给居民。因为源自居民的真实需求,也切实解决了部分难题。“小雨送餐”和“小雨馒头”反响很好,成为社区的一张名片。
今天,社工范利文把我“托付”给了当班的志愿者负责人边阿姨。阿姨六十多岁,看上去远比实际年龄年轻。“这里有陪伴就餐,有家一样的氛围,是不少独居老人最看重的。”边阿姨介绍。
“小雨共享厨房”的午餐供应一部分来自外部每日送餐,一部分由厨房自己制作。今天,厨房准备了一锅银耳汤、一道香干炒腌菜。“腌菜是我们自己做的,炒完可香啦!”掌勺的袁阿姨很满意。厨房用的是电灶,很难把握火候,从袁阿姨骄傲的小表情来看,她应该是这里公认的“厨神”之一。
10点刚过,志愿者们拖出一辆露营车。厨房门口是小路,车子开不进来。我们拖着露营车来到最近的马路边,没等多久就看到了送餐的面包车。“今天来得挺早啊!”几句寒暄的工夫,司机卸下了两个装满餐食的保温袋——红烧土豆、青菜胡萝卜炒豆干、杂粮饭等。回到厨房,我穿上围裙,戴上口罩和手套,边阿姨取出打包盒,指导我将菜肴分装打包。
“欢迎回家!”上午10点半,盒饭刚装进保温袋,第一位用餐的奶奶就到了,正乐呵呵地和大家打招呼。边阿姨亲亲热热地扶着她到长桌边坐下。其间又有好几位爷爷奶奶进门,志愿者们总能准确地喊出每个人的名字。我和其他人抓紧外出,把午餐盒送到一些老人家中。
令我记忆深刻的“名场面”之一,是跟着罗姐一起上楼送餐。罗姐留短发、穿西装,干练飒爽。到了饭点,她就从“物业管家”变身为附近几个单元的送餐员。只见她一把端过两个餐盒,几步走进一个单元,敲几下门没人应,就熟门熟路地自己把门打开,正赶上屋里的奶奶慢慢走到门口。只见罗姐打招呼、递午餐、拿回昨天的空餐盒、再关好门,动作一气呵成。我默默估算,走了两个单元的四户人家,算上爬楼梯的时间,估计十五分钟都用不了。“他们都比较信任我,经常是我自己开门。” 罗姐笑笑。
回到共享厨房,爷爷奶奶们已经围坐一桌,正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唱歌。见我回来了,另一位志愿者阿姨把歌词本塞给我,示意我加入他们。每天餐前,这里会组织唱歌、阅读等活动。“明天还有老师来,教我们唱越剧呢。”一位红衣奶奶拉着我的手,回忆起了年轻时,上海“越剧十姐妹”的绝代风华,她一边说,一边拍拍揉揉我的手背,好像对待自己的孙辈。
唱完歌,厨房里端出一份份午餐,哪位奶奶喜欢用碗,哪位奶奶喜欢用餐盘,哪位爷爷不能吃豆制品……边阿姨和伙伴们一清二楚。据不完全统计,小营巷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接近40%,其中80岁以上老人及独居老人加起来超过1000人。刚刚发起“小雨送餐”时,社区提出了一句口号:“给未来的自己送餐饭。”边阿姨说,前两年,社区的老书记就是送餐服务的志愿者。后来年纪大了,才从志愿者慢慢成为接受志愿服务的人。
吃完饭,雨下大了。几位志愿者撑着伞,陆续送老人回家。“我自己会走的,你还没吃饭吧?快回去吧!”“好好好,再走一段我就回去。”这段对话不断循环,直到志愿者和老人慢慢走远了。
12点,大家收拾桌子、洗好餐具,准备做馒头。厨房里,面团搅拌机和压面机工作起来。今天的面团是绿色的,加了艾草汁液。大家有的负责压面,有的把压好的面饼搓成长条,再把长条切成一个个剂子,我和边阿姨把切好的剂子放进蒸盘摆好,一盘24个馒头,一共蒸了10盘。
等馒头蒸熟的时候,我坐下休息,顺手翻看起桌上的捐赠记录册。刚开始,不少捐赠品都是“硬件”:洗洁精、洗手液、洗碗布,乃至座椅、门锁、光声控开关;现在就以食材和调料为主了:面粉、青菜、香菇……一笔笔捐赠,记录下了“小雨共享厨房”生长起来的点点滴滴。
“在外面就闻到蒸馒头的麦香了!”林阿姨收了伞,笑吟吟地走进来。在北方参军的经历,让她有面食制作的经验,热心肠的她也因此成为第一批报名制作馒头的志愿者。今天,她不在厨房当值,来指导小学生校外活动。
1点多,我戴上隔热手套,在阿姨们的指挥下、在小朋友的“哇”声中打开蒸箱,小心翼翼地取出滚烫的蒸盘。热气腾腾的熟馒头比生面剂子大了一倍,散发着幸福满满的香气。挨个印上社区“小雨伴我”标志的红印,由孩子们分装成两个一袋,今日份“小雨馒头”正式出发,由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送到居民家门口。
绝大多数时候,馒头是由社工送上门的。范利文说,入户走访时,有了送馒头的契机,就能和居民自然而然地多聊上几句。日子久了,互相熟悉了,自己对社区里的社情民意也更了解。“以前叔叔阿姨遇到事情,还想着到社区来找我,现在趁着送馒头的机会就见上面了。”
下午3点左右,馒头分送完毕。“小雨共享厨房”也结束了一天的忙碌。我体验的工作虽然不是最难的,但每周、每月、每年坚持做好这件事,依然需要充盈的爱心与恒心。我想起社区党委书记曹琛分享的社区治理愿景:“一家人,一辈子,一条心,一道门,一锅饭。”其中既有物质的殷实,也有情感的流动,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老价值观,书写了温情的时代注脚。
【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