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活多久,看体重便知?老人65岁后,越重越长寿?听医生怎么说

“年纪大了,瘦比什么都好”这句话,很多人都觉得很有道理,它似乎时刻提醒着老年人要严格控制体重,仿佛瘦就是健康的唯一标准,胖就是代表着疾病的来临,王大爷也是这样想。

王大爷今年73岁了,别看上了年纪,王大爷的身体可不比那些小年轻差,大概是因为退休之后,王大爷每天都会早早起床到公园晨练,闲暇的时候还会和好友们一起钓钓鱼,生活别提有多滋润了,性格开朗的王大爷也收获了很多的朋友,但他唯一的“烦恼”就是肚子上那“里三层外三层”的肚腩。

几乎每次体检,王大爷都免不了跟医生念叨几句,担心自己“发福”会影响健康。而邻居张姐却是恰恰相反,张姐不知道从哪里听说的,她对“体重越大越长寿”的说法深信不疑,甚至开始担心自己锻炼过度会导致体重下降,反而不利于健康。

到底谁说的才是正确的呢?

事实上,人们往往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要么追求极致的瘦,要么盲目相信“富态”的长寿说辞,大多都忽略了健康体重的真正含义——平衡。对于老年人而言,体重管理不只是看数字,而是看身体素质,跳出“以瘦为美”的刻板印象才是最重要的。

老年体重与死亡率的关系

研究发现,老年体重与健康的关系时,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BMI与死亡率的U型曲线关系。这项由加拿大团队在2017年发表的研究,对8000多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知。

研究表明,BMI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直线下降,而是呈现出一个U型的曲线,这意味着,BMI过低和过高都会导致死亡率升高,而处于中间值,也就是轻度超重或肥胖的老年人,死亡率反而最低。

具体来说,正常体重组(BMI18.5-24.9)的死亡率为5.1/1000人年,而超重组(BMI25-29.9)的死亡率为4.3/1000人年,一级肥胖组(BMI30-34.9)的死亡率为4.5/1000人年。

相比之下,二级及以上肥胖组(BMI≥35)的死亡率则显著上升至5.8/1000人年,这些数据足以表明,适度超重或轻度肥胖的老年人死亡风险反而更低。

但这并不是鼓励老年人追求肥胖,而是提醒我们,并非所有的超重和肥胖都对健康有害,过度低体重同样存在健康风险,U型曲线的存在,恰恰说明了平衡的重要性。

“适度肥胖”能降低老年人的死亡风险?

老年人的身体功能慢慢减弱,免疫力也不如以前,所以他们更容易生病,也更难应对外界的压力,适度的脂肪储备就像一个“能量银行”,为老年人应对各种挑战提供了物质支持。

当遭遇急性疾病(如感染、手术)时,这些储备可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减少营养不良的风险,从而提高生存几率。

此外,肌肉状况和日常活动量对老年人的健康也很重要。研究发现,老年人如果体重稍微超标或轻度肥胖,往往肌肉更发达,体力也更好。

肌肉不仅能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还能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风险,并与更好的代谢健康密切相关,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微胖”的老年人在死亡率上表现得更好。

虽然肥胖通常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在老年人群体中,这种关联性并不像年轻人那么强烈,老年人常面临多种疾病共存的状况,如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

在此情形下,单一的BMI指标难以全面体现心血管风险。事实上,老年人群中肥胖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独立贡献有限,适度肥胖的负面影响可能被其他因素所抵消。

尽管研究表明“适度肥胖”可能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老年人都应该追求更高的体重,老年体重管理的核心在于“个性化”,避免走极端,无论是过度减肥还是放任肥胖,都不利于健康。

对于BMI正常或轻度超重的老年人来说,维持现有的健康状态,避免体重剧烈波动是关键,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减肥,更不能为了迎合所谓的“理想体重”而盲目节食,稳定是老年人体重管理的首要目标。

张姐从来不相信“千金难买老来瘦”这句话,她虽然体重有所增加,但BMI在24左右,属于正常范围,医生也建议她保持现有的体重,并通过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来维持健康。

对于肥胖的老年人来说,快速减肥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过度减肥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和肌肉减少,这对健康其实没好处,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定期的体检。

适当的力量训练不仅能增加肌肉,还能提升整体身体素质。当然,内脏脂肪是老年人要注意的一个关键点,即使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内脏脂肪太多,健康风险依然存在。

内脏脂肪多会提高得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老年人不仅要关注体重数值,更要关注体脂率,尤其是内脏脂肪的水平。定期检查身体,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体重。

老年人在管理体重时,还要考虑到其他慢性疾病的影响。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本身就与体重密切相关,患有这些疾病的老年人,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更加个性化的体重管理方案,避免因为体重波动而加重病情。

个体差异是老年体重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和生活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体重和健康状况。例如,女性老年人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因此需要保持一定的体重和脂肪储备,以保护骨骼健康,不同生活方式的老人,合适的体重范围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除了饮食和运动,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老年人的体重和健康。比如,睡眠质量、压力水平和社交活动都很重要,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而适当的社交活动能提高心情和整体健康。

此外,慢性疾病管理和药物副作用也会影响体重。有时候,老年人可能因为心理因素,如抑郁或孤独,而改变饮食习惯,这也会影响体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态,对老年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基因、生活习惯和用药情况都可能影响体重,每个人的基础代谢率和脂肪储存倾向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影响,有些人天生就容易长胖,而有些人却能轻松保持苗条。了解自己的遗传背景,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理解自身的体重变化,并制定更合理的体重管理计划。

生活习惯对体重的影响更为直接,体重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吃的东西、运动量、睡眠质量和压力大小,吃太多糖、脂肪和盐会让体重上升,还可能引发慢性病。

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肌肉流失和代谢率下降,进一步加剧体重问题,保证充足睡眠和保持好心情也有助于控制体重。

有些药物也会让人长胖,比如抗抑郁药和激素类药物。如果老年人正在服用这些药物,需要咨询医生,了解药物对体重的潜在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体重。

当然,判断老年患者是否健康,不能只看BMI指标,老年体重管理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和平衡,而不是单纯追求某个BMI数值。

体重只是个数字,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例如,对于一位BMI略高,但肌肉质量较高,体力活动能力较强,没有其他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医生可能不会建议他刻意减肥。

相反,对于一位BMI较低,但营养不良,肌肉流失严重,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医生则会更加关注他的健康风险,并采取相应的营养和运动干预措施。

老年人应该理性看待体重,不要被数字所束缚,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健康需求都不同,没有一个完美的“理想体重”。什么都不如听自己身体的话,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这样才能保持健康,活得长久。

校对 庄武


(美食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