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这个问题下,一众生物学大佬所言,玉米雀食不适合当饭吃。
能吃的时候,都是青嫩的苞谷棒子,偶然赶上美帝花了几十年心血磨合出的「水果玉米」,也不能保存太久,容易「萎宁」(干枯失水),最后被细菌和小虫子毁掉。
所以嘞,鲜的时候当菜(或水果,或半粮食)吃,只有老熟了,才能跟大米、小麦一样,接受主粮类的洗礼、安排。
但是,玉米一旦老熟了,情况就变得不可预料。
老熟的玉米硬而且韧,单粒种子种皮的麸质结构稳定,别说直立猿退化的牙口,寻常石磨也很难将之碾碎、分离。
更要命的是,玉米的胚芽——未来发芽长出叶子的部位,还含有大量植物油,就是著名的「玉米胚芽油」,一磨碎了,很难清理,还会粘住工作器具。
当然还有一点,那就是农民大叔大妈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老硬玉米粒变成了玉米粉,然后就发现,这玩意儿……怎么着都粘不起来啊!
原因很简单:玉米、高粱一类种子里,缺乏「谷胶蛋白」。
小麦里富含谷胶蛋白,这玩意儿遇上水分子,有个特性——让蛋白大分子手拉手形成蛋白质网络,于是就能揉成面团儿。
玉米没有,那得了,玉米粉就一坨儿瘫在那儿,甭说上酵母菌,下锅煮也没法「拉黏儿」。
所以在很多年前,缺乏白面的古人,想出来一个「绝妙」的法子:
玉米面与榆皮面糅合,做「杂合面」来吃。
至于什么是榆皮面……鼠放俩图给各位掌个眼。
榆皮面富含多糖、糖蛋白,以榆树皮里的树胶、树生黏液形态存在,遇上水分子就会以树胶的效果,代替谷胶蛋白的作用,「拉住」玉米粉,迫使之黏合成团。
连古代青黄不接时常见口粮——榆树皮都砸下做「代面粉」了,就为了调和玉米粉,古人的感受可想而知。
这也推出来题主的疑问——为什么玉米会成为世界三大主粮之一?
因为相比于榆皮面,玉米粉再怎么不容易黏成团、不容易吃,它……好歹是真的粮食。
它含有真的淀粉、蛋白质与油脂,就算它缺乏关键的谷胶蛋白、种皮硬到难加工,它也能有可供唾液淀粉酶分解的淀粉多糖,能够解一时之急,还能填饱人的肚子。
更何况,它的成熟期短暂,产量又非常高。
自公元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它正式扎根中原开始,仅200年,它就在南北东西同时立足,每一个县的县志都有它的种植记载。
耒麰之属五:大麦、小麦、玉麦(玉米)、燕麦、秃麦。——《大理府志 · 物产》,公元1562年
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沅州府志》,公元1758年
居民相率垦山为垄,争种之(玉米)以代米。——《辰州府志》,公元1765年
清代「康雍乾盛世」时,我国人口呈现大爆炸,数以亿计的人口,仰赖的粮食已不是传统稻麦能包揽。
来自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就成了重要的种植对象,尤其是玉米,它的产量决定着一般百姓的生死。
不能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解决了粮食问题,就如此轻视玉米。
最后吐个槽:
现在各位犯不上去吃老硬的玉米,都已经是喂牲口的饲料,当然,青玉米也是。
没有玉米源源不断供给果实、随时大面积量产的能耐,养得了这么多猪猪、家禽还有牛马驴骡子?
更何况,玉米胚芽油、玉米糖浆之类,都是直接来自玉米的加工食材原料,为现代生活提供了多少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