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晚,“宁波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破产”冲上热搜第一。随后,国内消费者耳熟能详、生产香飘飘奶茶的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飘飘)辟谣称,自己与该破产企业无利益关系。
16日,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国内还有多家以“香飘飘”命名的企业,不过不少企业回应称,自己经营业务与奶茶企业不同,在注册时就没有问题。
以“香飘飘”命名企业超过1500家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在2019年香飘飘就曾陷入重名风波,当时市场热卖的“鹿角巷”杯装冲饮奶茶,被曝生产厂家是香飘飘。但媒体调查发现,该产品其实是安徽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称安徽香飘飘)生产。当时香飘飘相关负责人就回应称,安徽香飘飘和香飘飘无任何关联。
国内消费者耳熟能详的香飘飘奶茶。/企业官网截图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安徽香飘飘成立于2006年,已经在2023年5月更名为安徽果不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于更名原因,上游新闻记者致电询问,公司工作人员听到相关采访要求后挂断了电话。
上游新闻记者在天眼查APP上查询到,香飘飘董事长蒋建琪目前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有21家,其中以“香飘飘”命名的企业共有9家,其中包括名称与“宁波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类似的“宁波香飘飘贸易有限公司”。
其他同样以“香飘飘”命名的企业,仅目前处于存续、在业状态的高达1500多家,包括餐饮管理、农产品、食品销售、生物科技等方面。其中河北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是2011年从邯郸市魏县光华糖果食品有限公司更名而来。上游新闻记者联系了该公司询问更名原因,相关负责人在听到采访要求后也挂断电话。
16日,上游新闻记者询问了成立于2017年的河南省香飘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跟香飘飘奶茶没关系,做的不一样,不是做奶茶的,我们是做食堂餐饮的。这个名称也不存在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的话,当时申请营业执照也通不过。我们也没有商标,只有一个小标志。”不过该负责人也承认,如果现在申请“香飘飘”这个名字,可能就通不过了。
香飘飘9月曾称与宁波香飘飘无关联
上游新闻记者在天眼查APP上查询到,此次引发热议的宁波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香飘飘)成立于2007年,经营范围包括饮料(固体饮料类)、方便食品(其他方便食品)等,注册资本为275万元;2022年被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企业登记提醒信息为“吊销、经营异常、严重违法、失信被执行人、破产案件、司法案件”等。
香飘飘官微辟谣。/微博图
此前,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上市公司香飘飘:宁波香飘飘破产拍卖,跟咱们是什么关系?9月9日,香飘飘回复称,宁波香飘飘并非由我司成立,我司也未曾参股或控股该企业,该企业与我司无关联。
10月19日,宁波香飘飘名下位于慈溪市天元镇(现周巷镇)天元村工业房地产被破产拍卖,从起拍价733万元开始,经过近300次的你来我往,最终以1203万元的价格成交。
此外,阿里拍卖破产强清平台显示,宁波香飘飘已破产,由其破产管理人进行公开拍卖活动。12月18日,宁波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名下2个注册商标“香优美”“美诺萱”将被破产拍卖,起拍价仅为100元。
宁波香飘飘的地产被拍卖。/网络图
12月15日晚,“宁波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破产”冲上热搜第一后,香飘飘官方微博@香飘飘发辟谣微博:网传破产公司系“宁波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与大家从小喝到大的“香飘飘奶茶”无任何利益关系。香飘飘奶茶还在继续绕地球,感谢各界朋友的关注。
不少网友表示:“我以为我的童年又要缺失一角,吓死”“虚惊一场”“那我就放心了”。
据香飘飘官网,香飘飘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立于2005年,旗下拥有“香飘飘”“Meco”“兰芳园”三大品牌。
律师解读:企业名称与商标有区别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解释,企业名称和商标存在区别。企业名称是指一个公司的名称。法人享有名称权,公司名称应当进行登记备案,公司名称以及名誉权、荣誉权受到法律保护。商标主要使用在某一产品或者服务上,受到《商标法》的保护。
宁波香飘飘的商标被拍卖。/网络图
如果这些企业在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香飘飘”商标注册之前,就已经在当地使用“香飘飘”作为企业名称,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那么享有在原先范围内使用的权利。如果不存在上述情形,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香飘飘”商标已注册并且被认定为驰名商标,那么其他企业在使用“香飘飘”作为企业名称时,即使其经营的商品或服务与香飘飘公司不完全相同或类似,也可能构成侵权。
据了解,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出台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于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就严厉禁止“故意申报与同行业在先有一定影响的他人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近似的企业名称”。
付建认为,如果其从事行业与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差异大,且未突出使用“香飘飘”标识误导消费者,则可能不构成侵权。但如果这些品牌为“香飘飘”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其产品包装、装潢、宣传等方面与湖州香飘飘存在相似之处,足以使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混淆误认,那么就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和商标侵权。
上游新闻记者 汤皓
来源: 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