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学家苏轼一辈子仕途坎坷,他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这些经历却从来没有打败我们乐观的大文豪。
他不仅在贬谪地吃嘛嘛香,还在全国各地留下了几十道以“东坡”命名的菜品。
在黄州,他作《猪肉颂》;到惠州他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甚至62岁的苏轼被贬至当时的不毛之地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他也能发现生蚝的美味。
虽然他一生都未能位极人臣,但他这种洒脱的心态,却让他成为文学史上的“千古第一全才”,成为许多人最向往成为的人。

将苏轼的经历放到现在,我发现能像文学大佬苏轼一样情绪稳定、睡眠好、不焦虑的人都有一个共性,
那就是遇到再大的事也不搁在心里,身处再恶劣的环境也能想出办法适应。总之到哪里,都能吃着火锅唱着歌,反正太阳照常升起,人生总不会完蛋。
这在心理学中,其实这种状况也并非只有天生才能做到,而是能通过一系列健康的心理习惯调整出来的。
将情绪聚焦在“我能做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看,“不把事情搁心里” 的关键,是将情绪聚焦在“我能做什么”。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姆斯·J·格罗斯提出了情绪调节理论,他认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
包括情绪产生的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等多个阶段,涉及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转换、认知改变、抑制表情等多种策略。

心理健康且强大的人不是没有负面情绪的产生,而是掌握了有效的情绪反应调节策略。
多次入选《时代》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的亿万富豪,亚马逊集团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曾在亚马逊推出第三方拍卖平台,
起初反应并不好,而这样一个举措如果被判定为商业决策上的失误,会对当时的亚马逊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重创。
贝索斯没有把创业将面临失败的事情放在心里,而是迅速调整战略,推出了创新的软件程序——智能模型,
通过精细化的算法,将不同商品自动链接到一起,大大增加商品的曝光,并不断提高了平台配货率。
他的反思和改正也化危为机,成功给亚马逊带来了更多的商家入驻和客户流量,

也为亚马逊成为全球知名网上零售商和互联网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直面压力源,但却不受其控制,立刻采取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贝索斯的成功正是“能想出办法适应” 的体现。
他永远不会沉溺于焦虑,而是把心力聚焦于“我能做什么”之上。
将烦恼当做人生的“过客”
在亚伦·贝克提出的认知行为理论中,有一个核心观点:影响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解读。
这体现在生活中,就是心理健康且强大的人面对逆境、压力与创伤时,不仅能够快速适应并恢复过来,

还能根据现状,积极向他人求助,灵活调整自己的预期和目标,从而坚定“自己的人生不会永远陷入泥潭”的信念。
情绪稳定的秘诀在于接纳与换一个视角评判,而不是疯狂产出负面情绪。
睡眠安好的基础在于放下不可控之事,不让自己一味沉浸在担忧中去,
而不畏焦虑的力量则源于聚焦于行动,相信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总能过好自己的人生。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创作的世界名著《飘》中,女主斯嘉丽就是一个坚强不屈、内心强大的典范。
南北战争中,她的家人离世、庄园荒芜,斯嘉丽也成南方庄园主的女儿沦为底层,
但她仍能放下曾经的浮华,亲身下地劳作,并立下“绝不挨饿”的誓言。

爱情上,面对艾希礼对她的拒绝,她也从未自怜自轻,甚至当亚特兰大陷落发生,她还勇敢的独自一人驾起马车,拯救临产的情敌梅兰妮。
甚至在最后面对丈夫白瑞德出走家门,她的爱情和家庭再次破裂的情境,她仍能说出那句旷世名言,“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像斯嘉丽一样做一个,把一切烦恼当中过眼云烟的人。在新的一天,继续你理想中的人生,
你就能成为那个再大的事也不搁在心里,再恶劣的环境也能想出办法适应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