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俞敏洪谈起:极端勤奋还是一种美好品德吗?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上周,我参与了澎湃新闻举办的一场在线活动,活动围绕近期俞敏洪老师“南极来信”所引发的广泛争议展开了讨论。

这封信让俞敏洪老师遭到千夫所指,被扣上了各种各样的帽子。

网友的吐槽集中在核心反差与内容争议:俞敏洪在公司业绩承压时赴南极,与员工加班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信中高频提及“我”和南极风光,却鲜少关照员工压力,被批自我中心;后续连发相关视频,更被指责炫耀特权、空谈理想画大饼,脱离基层员工的现实处境。

在澎湃新闻的节目中,我表达了对俞敏洪老师及这封信的高度认可,反驳了这些声音。俞敏洪是国内为数不多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企业家,而新东方长期以来一直是一家允许员工吐槽的公司,甚至诞生了鲜明的吐槽文化。在俞敏洪看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才能推动企业持续改进。

须知,一个企业,允许员工反对老板的声音放出来,这本身就是现代企业治理的一大进步呀。

不过,关于俞敏洪老师身上另外一个鲜明的标签——勤奋,我却有不同看法。或者,在基本支持的前提下,我稍微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以下是我当天在澎湃新闻直播间的观点(有补充),今日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PS:需说明的是,这些观点仅为个人主观论述,不代表澎湃新闻立场。

----这里是分割线---

俞敏洪老师的勤奋毋庸置疑,在国内企业家中几乎难逢敌手。

已经63岁的他,依然保持着每天16 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工作节奏,三餐总耗时不超过半小时,无数人都认可他的优秀,这一点确实无可否认,但有没有人想过一个问题:这种极端勤奋,或许反而挤压了他人的成长机会!

举个例子,现在俞敏洪老师很多精力用于做直播或者短视频,从策划、实拍、剪辑到后期文案,几乎都是俞敏洪老师一个人完成。

更难得的是,他不仅自己写脚本、改文案,还会亲自复盘每条视频的完播率、互动率,甚至有时候一条一条回复网友评论,把本该由团队承担的运营工作也包揽下来。

很多人都为他的这份执着感动不已,但这样的全能勤奋真的有必要吗?

我们试着换个角度想,他现在包揽的这些工作,按理说需要一个10到15人的团队才能高效完成。如果他能将这些工作分配给团队成员,是不是能为10到15个人提供就业岗位,也给了他们成长锻炼的机会?

我还想举一个例子,主角是我的亦庄邻居 ——一位慈祥的奶奶。她在北京亦庄有自己的房产,即便算不上大富大贵,生活也毫无忧虑,远强于我们这些北漂和外来者。但她有个鲜明的特点:格外勤俭节约、勤劳肯干,平时舍不得多花一分钱,还总爱去捡纸箱子、废品。

这位奶奶人特别好,还曾给我家孩子送过滑板车,日常见面总会笑呵呵地打招呼,是个慈祥又勤劳的老人。

按理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位老奶奶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具有极为优良的品质,但我后来却渐渐觉得有些不对劲:小区里被丢弃的纸箱子,本可能是一些社会底层群体赖以换取微薄收入、维持基本生活的来源。这位奶奶本心善良、勤劳可敬,可她频繁捡拾废品的行为,是不是变相挤压了城市底层劳动者最后的生存希望?

那些本就生活拮据、只能靠捡拾废品维持最低生活的人,如今连这点微薄的收入来源,都被经济条件更好、却同样勤劳的人挤占了,这真的合理吗?

这位老奶奶之于我,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每次看到她一大早就去楼下捡拾废弃纸箱,我都会陷入自我怀疑:在当下这个时代,这种极端的勤劳与节俭,还应该被大力提倡吗?

最后:当然,我绝对不反对勤奋!在任何时候,勤奋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勤奋的本质,从来不是把所有事都自己扛,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于俞敏洪这样的企业家而言,他的勤奋很多情况下替代了团队的工作,那不过是个人能力的极致发挥。但如果他能把这份勤奋用在战略布局、资源整合上,把更多具体的执行交给团队,让年轻人在实践中学会策划、剪辑、复盘,让更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通过这份工作获得稳定收入和稳定成长,这份勤奋才真正转化成了社会价值的放大。

就像农民种庄稼,勤奋是深耕土地,但如果把所有田都自己种,却不让其他人学习耕种技巧,最终只会导致“一人丰收,众人少粮”。

过去十多年,罗永浩等人对俞敏洪持续贴脸开大,不就是这种“众人少粮”的结果吗?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