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滋作响的培根,无疑是全球美食界最具诱惑力的角色之一。无论是早餐盘里的点睛之笔,还是汉堡中那画龙点睛的一笔,它那独特的咸香和焦脆口感,总能轻易俘获人心。

但你是否想过,这片令人欲罢不能的肉,究竟来自猪的哪个部位?它那个听起来有些“洋气”的名字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彻底揭开培根的身世之谜,让你吃得明白,聊得专业。

我们日常在超市和餐厅里最常见到的培根,其主要原料就是猪的腹部肉。
这个部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花肉”,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肥瘦相间,层次分明。正是这种天然的结构,让它成为了制作培根的“黄金部位”。

经过后续的腌制和烟熏,肥肉部分会变得晶莹剔透,煎烤后香脆可口,而瘦肉部分则吸饱了风味,咸香有嚼劲。这种丰富的口感层次,是其他单一部位的猪肉难以比拟的。
为什么它要叫“培根”(Bacon)这个奇怪的名字?

“Bacon”这个词并非英语原创,它的词根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日耳曼语系。在古高地德语中,有一个词叫“bakko”,意为“背部”或“侧腹的肉”。

后来,这个词传入古法语,演变为“bacun”。直到12世纪左右,它才被引入英语,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bacon”。

有趣的是,在古代,“bacon”这个词泛指所有类型的猪肉,特别是经过盐腌保存的猪肉干。随着时间推移,它的含义逐渐收窄,最终特指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经过腌制和/或烟熏处理的猪侧腹或背部肉。
所以,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欧洲肉类保存史。

第一步是腌制
厨师们会用盐、糖、香料以及关键的硝酸盐/亚硝酸盐混合物,均匀地涂抹在猪肉上,或者将其浸泡在腌制液中。盐是脱水防腐的基础,它能像抽水机一样把肉里的水分抽出来,抑制微生物生长。糖的作用是平衡咸味,并在后续加热时帮助美拉德反应的发生,让培根色泽更诱人。

而硝酸盐/亚硝酸盐则是现代培根风味的“魔法师”,它不仅能高效防腐,防止致命的肉毒杆菌滋生,更重要的是,它能与肉中的肌红蛋白反应,赋予培根那标志性的粉红色泽,并产生独特的“腌制风味”。

第二步——烟熏(部分培根会省略此步)
将肉块悬挂在熏房中,用苹果木、樱桃木或山核桃木等不同木材的慢火进行熏制。烟雾中含有的酚类、醛类等化合物,不仅能进一步防腐,更能为培根注入深邃而复杂的烟熏风味。不同的木材,会赋予培根不同的个性,有的果香四溢,有的则醇厚浓郁。

正是因为原料和工艺的细微差别,培根家族也衍生出了不同的“成员”。
最常见的是美式培根,它完全由猪腹肉制成,肥瘦比例高,煎烤后油香四溢,口感最为香脆。

其次是加拿大培根,实际上它更应该叫“背培根”,因为它用的是猪的里脊肉,脂肪含量极低,口感更接近火腿,是更健康的选择。

而在意大利,则有意式烟肉,它同样选用猪腹肉,但只经过腌制和风干,不进行烟熏,风味更纯粹,是许多意式酱汁的灵魂。
此外,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饮食需求,市场上还有用火鸡肉制成的土耳其培根和用牛肉制成的牛肉培根。
总结: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大家应该明白培根究竟是什么肉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