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总觉得,高血压是岁数大了才会“自然发生”的事,其实不然。
身体里的每一次血压升高,背后几乎都有原因。
高血压并不是突然找上门的,它往往是生活习惯、情绪状态、体质变化一点点积累的结果。

第一个共性,是“口重”。
不少人吃饭离不开盐,炒菜不放盐没味,腌菜、酱料、咸鱼、火腿这些都成了餐桌常客。
可盐里的钠离子一多,血管里的水分也会跟着增加,血容量变大,血压自然就升上去。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提醒,每人每天吃盐别超过5克,但很多人一餐就能超标。
长期重口味,不仅会让味觉迟钝,还会让血管逐渐变硬。
中医里讲“咸入肾”,吃得太咸会伤肾气,而肾又与血压调节密切相关,可见饮食之“咸”不可不慎。

第二个共性,是“动得少”。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人却越来越不动。
一天坐着八小时,回家再躺着看电视,血管里的脂肪慢慢堆积,血液变得黏稠,心脏就得加倍用力把血液推送出去。
久而久之,血压自然居高不下。研究发现,坚持规律运动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降低。
像散步、太极、广场舞、骑车、快走,这些轻松的活动就能帮我们改善血管弹性。
中医常说“动则生阳”,身体一动,气血畅通,人自然有精神。

第三个共性,是“心气不平”。情绪对血压的影响,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大。
有的人脾气急,一生气就脸红脖子粗;有的人常年焦虑,遇事容易紧张。
情绪起伏大,会刺激身体分泌肾上腺素,让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也跟着上扬。
国外有研究发现,长期焦虑、压抑的人,患高血压的比例远高于情绪稳定的人。
所以,保持心情平和,比吃药还重要。与其生气,不如走一走、聊一聊,让心气通顺,血压自然也能安稳。

第四个共性,是“体重超标”。
肥胖是高血压最常见的“伴侣”,尤其是腹部肥胖。
腰围一粗,说明内脏脂肪多,而这些脂肪会干扰胰岛素代谢、增加血管负担,让血压一点点爬上去。
体重每增加5公斤,患高血压的风险就明显上升。
控制体重并不是要节食,而是要“吃得对、动得多”。早餐要吃好,晚饭要清淡,多吃蔬菜、全谷物、豆制品,少喝含糖饮料。

第五个共性,是“睡不好”。
很多人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白天昏昏沉沉。
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让交感神经兴奋,血管紧张度升高,血压也随之波动。
研究表明,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比正常睡眠者高出三成以上。
睡前别喝浓茶、咖啡,也别玩手机、看剧到深夜。
可以听听轻音乐、泡泡脚、做深呼吸,让身体慢慢进入放松状态。

除了这五个共性外,还有一些“小毛病”常常助推高血压,比如喜欢喝酒、抽烟,或长期忽视体检。
酒精会让血管扩张后又迅速收缩,血压像坐过山车;烟草中的尼古丁会让血管变硬,增加心脏负担。
高血压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不头晕、不胸闷,却在悄悄损伤血管。
很多人直到体检时才发现血压早已超标。定期测血压,才能早发现、早管理。
要想远离高血压,生活上多动一点、少咸一点、心平一点、睡好一点,比吃再多补药都强。
有人说,这些都是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决定了我们的“大健康”。
愿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能拥有平稳的血压和轻松的心情。
编辑:陈方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