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移动设备评测人,我花了大量时间在各种手机上,但每部手机的实际使用时间相对较短。全年不断推出的新机让我的生活中有一个令人欣喜的环节——SIM卡(别把它和eSIM搞混)。
把SIM卡从一部手机里弹出来再塞进另一部,只要我的评测任务(或突发奇想)需要,这件事并不难。但两年前,Apple在美国推行了仅支持eSIM的模式后,一切开始改变。第一年,我拿到iPhone14进行评测,不得不把我的主T‑Mobile SIM卡换到它身上。于是,身为科技评测人,我决定尽可能长时间坚持使用eSIM。
结果我坚持了大约四个月。
随后的一月,我发现打电话给T‑Mobile、解释为何想换卡、说“不了,谢谢,我不想买全新手机,我已经有一部了”,再完成整套流程,实在是麻烦透顶——一团糟。
Google Pixel10系列舍弃了实体SIM卡槽,全面转向eSIM。
所以,今年Google推出Pixel10系列并继续取消SIM卡托,我已经做好再次“战斗”的准备。我想,既然Pixel与iPhone的发布时间相近,我可以先凑合几个月,然后再回到我可靠的实体SIM卡。
但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得把我的SIM卡从Google Pixel10Pro转移到iPhone……
……结果却……相当容易?
只要手边有SIM卡弹出工具(或回形针),换卡非常简单把卡从一部手机取出,塞进新手机。手机内部的针脚会与SIM卡接触以读取信息。
这张卡储存了手机连接网络所需的所有信息。eSIM则是把连接网络所需的电子元件直接焊入手机内部,而不需要一张可编程的芯片。
运营商和手机厂商青睐eSIM,有以下几个原因。最显著的是,eSIM芯片占用的空间更小,能够为更多组件、改进散热甚至容纳更大容量的电池腾出宝贵的内部空间。eSIM还去除了SIM卡弹出托盘,省去手机上的一个孔洞——也就是防水防尘的潜在入口,使得手机更不易受损。
说实话,这背后还有“锁定效应”。一旦取消了随意更换手机的快捷方式,用户更可能长时间坚持使用当前的手机(以及对应的运营商)。
自从我第一次使用Pixel10Pro以来,我已经多次在两条线路之间切换SIM卡,几乎可以在Google、Samsung,甚至Apple的设备之间无缝切换。
事实证明,T‑Mobile在过去两年里并没有安于现状。它在T‑Life应用中加入了SIM卡切换功能。具体操作如下打开T‑Life应用,进入“管理”,点击想要转移的线路,选择“SIM转移或激活”,随后按照提示操作。最后会要求输入目标设备的IMEI与EID,完成即可。
整个过程只需一分钟左右,随后你会收到短信提示转移已完成。有些情况下,还需要在目标设备的设置里手动激活eSIM,但并非所有机型都需要这一步。
iPhone也提供类似的SIM转移方式,只是无需通过运营商。是的,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iPhone与Android之间的转移。我在最初设置Pixel时已经操作过十几次,每次基本都很顺畅。
T‑Mobile若想进一步简化流程,唯一可以(也应该)做的,就是在登录用户名/密码以及双因素认证后,直接提供一个“在此手机上安装eSIM”的按钮。T‑Mobile的子品牌MintMobile已经实现了类似功能,我很期待T‑Mobile也能采用。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用户无需手动输入冗长的IMEI与EID编号。
目前,T‑Mobile最大的短板是进行eSIM切换的手机必须已在T‑Mobile网络上激活才能启动换卡流程。此外,根据账户权限,只有主账户持有人才能完成此操作。
我可以(也曾)在几十部手机上登录T‑Life应用,理论上应该能够在一部未激活的手机上发起换卡,但T‑Mobile目前不允许,这点真是让人失望。
除此之外,整个流程已经相当简便,我也很欣赏运营商跟上这项技术的步伐。Apple(以及现在的Google)已经迫使行业前进,所幸现在的换卡过程相对简单且在不断演进。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体验目前仅限于T‑Mobile,实际使用感受可能因运营商而异。
总的来说,虽然换卡仍不如把实体芯片从一部手机直接塞进另一部那般轻松,但作为一名换手机频率堪比换鞋的科技评测人,我已经可以相当放心地把实体SIM卡“放进后视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