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血糖“杀手”?医生劝:不想血糖飙升,少喝4种茶

很多人平时都有喝茶的习惯,有的人是因为口渴当水喝,有的人是为了提神醒脑,还有不少人觉得茶叶里含有茶多酚、咖啡碱,对血糖和血脂有好处。

确实,从很多研究来看,适量饮茶对代谢健康有积极作用。

但医生们也反复提醒,并不是所有“茶”都安全,尤其是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各种茶饮料、奶茶,还有一些所谓的保健茶,其实对血糖不友好。

殊不知,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在养生,实际上却在给血糖添乱,长期下去甚至可能让糖尿病风险升高。

喝茶这件事最怕的就是“喝错方式”,特别是以下几类茶,如果经常喝,血糖确实容易出现问题。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含糖茶饮料。市面上的瓶装茶饮看似清爽,广告里宣传无脂低热量,但实际上多数产品都含有不少添加糖。

举个例子,一瓶500毫升的冰红茶,糖分往往在30克以上,相当于6块方糖。这么一瓶下肚,血糖立刻被推高。

长期习惯性饮用,不仅会让胰岛负担加重,还可能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研究显示,长期喝含糖饮料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比不喝的人高出25%到30%。

更糟糕的是,这类茶饮料通常没有什么膳食纤维和营养,基本就是糖水加茶味精华,喝再多也不可能真正改善健康。

如果真想通过喝茶来调节血糖,含糖茶饮料一定要尽量少碰。有人说无糖茶饮可以吗?

严格意义上是可以的,但很多所谓的“无糖”饮料里加了代糖,部分人喝多了也会影响肠道菌群,这一点也不能完全忽视。

其次,高糖奶茶同样是血糖的大敌。近些年奶茶店遍地开花,很多人早晨一杯,中午一杯,晚上再来一杯,几乎把奶茶当成日常饮品。

问题在于,一杯常规奶茶的热量动辄四五百大卡,糖分更是高得惊人。根据检测数据,一杯500毫升的全糖奶茶,糖分可能高达50克甚至更多,等于10块方糖。

长期喝下去,血糖和血脂都会被拉高。更要命的是,奶茶里不仅有糖,还含有大量奶精和饱和脂肪酸,这些物质会让胰岛素抵抗问题更加严重。

2019年有一项研究表明,常喝奶茶的人群,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不喝的人。

换句话说,奶茶不是简单的“饮料”,而是糖和脂肪的复合炸弹。

有人觉得点“半糖”或者“少糖”就没事,但其实差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喝多了同样会增加代谢负担。如果真的想喝奶茶,不妨改成偶尔解馋,而不是天天当水喝。

再来看过量饮用浓茶。有人习惯清晨来一大杯浓茶,觉得能提神,甚至有的人饭后马上喝浓茶,认为能帮助消化。

殊不知,这种做法也对血糖有潜在影响。

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多酚确实有一定促进代谢的作用,但如果浓度过高,会刺激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影响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浓茶还可能干扰部分降糖药物的吸收效率,让药效降低。

此外,浓茶里的咖啡碱会加快心率,增加焦虑感,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的人饮用过量,容易造成心血管风险。

研究发现,每天摄入超过500毫克咖啡碱的人群,血糖波动幅度明显比适量饮用的人更大。换句话说,茶不是越浓越好,适量才是关键。

如果喜欢喝茶,每天2到3杯淡茶即可,不需要靠过量来达到所谓的“提神”效果。

最后要说的是一些所谓的“功效”保健茶。现在市面上各种养生茶层出不穷,有的宣传能降糖,有的宣传能减肥,还有的说能排毒养颜。

很多人一看到这样的宣传就忍不住尝试,结果反而把身体搞得更糟。

部分保健茶里添加了药材,比如决明子、荷叶、番泻叶等,这些成分确实能起到通便或利尿作用,但长期饮用会损伤肠胃功能,甚至导致电解质紊乱。

对于本身就需要严格控糖的人来说,这类茶饮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贸然长期饮用不仅不能控制血糖,还可能干扰肝肾功能。

2017年在《中国糖尿病杂志》上有过一篇研究指出,长期依赖所谓“降糖茶”的人群,血糖控制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因为延误正规治疗,导致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真正有效的控糖方式还是依赖均衡饮食、合理运动和科学用药,而不是寄希望于一杯来历不明的“保健茶”。

很多人可能会说,既然这些茶都不合适那是不是干脆不要喝茶?其实不必走极端。

科学饮茶对血糖和健康是有帮助的,例如绿茶、黑茶、乌龙茶这些天然茶叶,适量饮用有利于改善血脂和抗氧化。

但关键在于“适量”和“天然”,避免含糖、过量和虚假宣传的产品。

真正的养生从来都不复杂,喝清淡的茶水,保持规律的作息,饮食中多一些全谷物、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这才是稳住血糖的根本。

喝茶的问题并不在茶叶本身,而在于我们对茶的理解和习惯。很多时候是因为追求口感、便利或盲目信任广告,才会掉进“高糖茶饮料”“高糖奶茶”“过量浓茶”“保健茶”的陷阱。

换句话说,少喝这几类茶,不仅是为了血糖,也是为了全身代谢健康。毕竟,血糖飙升从来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要想避免风险,就得从生活里一点一滴改起,学会选择真正对身体有益的饮品。茶可以喝,但要喝对,不然再好的习惯也可能变成伤身的负担。

参考资料

[1]王佳,洪忠新.食物种类对北京市房山区张坊村中老年人高血糖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31):3708-3712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