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冰棍到空调大王,巨亏14亿成老赖,他错在哪?

李兴浩,曾经的“空调大王”,从卖冰棍起家,靠800万“白条”创立志高空调,巅峰时敢叫板格力董明珠,豪言要造“世界最好的空调”。可如今,他却因巨亏14亿、欠款4000万成了“老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白手起家的传奇企业家,怎么一步步走向没落?

1982年,广东南海的街头,年轻的李兴浩每天蹬着二八大杠自行车,驮着泡沫箱卖冰棍。没有冰箱,他就用旧棉袄裹着冰棍,挨家挨户吆喝。一年后,他攒了几百块钱。这点钱虽少,却是他梦想的起点。他不甘心只做小买卖,脑子转得快,很快发现新机会。卖冰棍时,他注意到工厂需要碎布擦机器零件。于是,他拿攒下的钱收碎布,简单加工后卖给机械厂,生意越做越大。

李兴浩的野心不止于此。后来,他开了一家酒楼,生意红火。可店里空调老出故障,修一次就得花不少钱。他心疼维修费,干脆请了个师傅专门修空调。这让他省下不少开支,更意外的是,他发现了空调维修的商机。1989年,他开了一家空调维修店,生意火爆。到了1992年,他手下已有280个工人,修遍了各种品牌空调,成了当地有名的维修团队。

修空调的经历让李兴浩看清了制冷行业的潜力。1993年,他拉来台商叶波,合资600万,在家乡丰岗村建厂。仅三天,工地就动工了,速度快得惊人。几个月后,志高空调的工厂正式运转,开启了他的空调帝国梦。可创业从来不简单。志高刚投产,就撞上空调行业价格战。科龙等大品牌大幅降价,志高一年只卖出几千台,举步维艰。1996年,台商叶波突然撤资,还带走一批骨干,志高几乎垮掉。

关键时刻,李兴浩展现了魄力。他凭多年积累的信誉,向供应商打出800万欠条,换来继续供货的机会。这张“白条”救活了志高。他没选择跟大品牌硬拼,而是把目光转向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团队走街串巷,摆地摊、发传单,面对面跟老百姓推销。他还当场用温度计测制冷效果,承诺“终身免费维修”。这些接地气的做法,让志高慢慢站稳脚跟。

到2004年,志高年产空调280万台,跻身行业前四,与格力、美的、海尔并称“四大天王”。工厂占地4500亩,建了两个工业园、4个装配厂、50多个零部件车间,员工超1.6万人。2009年,志高在香港上市,李兴浩身家飙至18亿港元。借着“家电下乡”政策东风,志高高能效空调销量一度超格力和美的。他信心满满,公开挑战董明珠,喊出要做“世界最好空调”的口号。

好景不长。2011年,国家减少空调节能补贴,志高业绩断崖式下跌。从2010年盈利4.5亿,到2011年亏1.44亿,成了行业唯一亏损企业。奇怪的是,李兴浩似乎没太当回事,还计划退居二线,把公司交给郑祖义管理。可市场变了。电商崛起,奥克斯果断转向线上,志高却死守线下代理模式,错失风口。技术上,格力和美的投入巨资研发,格力有5000人研发团队,美的年研发费超百亿。而志高2013年研发投入仅8500万,占比不到1%,还分散精力搞装修、金融、地产,核心业务被拖垮。

2013年,志高推出“云空调”,想靠智能控制翻身。可这想法太超前,消费者不买账,产品质量问题也没解决,市场反响平平。2014年,志高挖来格力代言人成龙,跟格力打口水仗,喊口号称“高端空调引领者”。但光靠宣传没用,市场份额跌到4.3%,排名掉出前五。2015年,李兴浩回归一线,调整战略,2017年营收破百亿,短暂回暖。可2018年,营收又降14.4%,亏损近5亿。内部管理更糟,腐败严重,人才流失,公司元气大伤。

2019年,志高营收暴跌62.96%,亏14.08亿,创上市以来最差纪录。市场份额仅剩1.54%,几乎被边缘化。为了活下去,志高卖子公司、卖物业、卖土地,还是没挡住颓势。2020年,李兴浩因欠款4000万被列为“老赖”,不能坐飞机高铁。2021年底,志高因未披露财报进入退市程序,2022年4月正式退市。2023年,李兴浩因涉嫌挪用资金被警方控制,头发花白,昔日风光不再。

如今,志高空调在地方政府帮助下重组,新团队接手,试图翻身。可市场份额不到1%,想在巨头夹缝中突围,难如登天。李兴浩的处境更糟,不仅被限消费,还可能面临司法审判。从卖冰棍到空调大王,再到“老赖”,他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提醒我们:信誉和魄力重要,但没过硬的产品和技术,再大的梦想也可能崩塌。

这个故事让人感慨。志高曾是无数人眼中的骄傲,代表中国制造的崛起。可时代变了,企业不转型、不专注技术,就会被甩下。志高的教训,像家里的老电器,提醒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热闹,得踏实做事。你觉得志高还能翻身吗?李兴浩的故事,又给你什么启发?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