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养车败诉赔 500 万后砸 50 亿反击!车主却问 “保养真便宜了?”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汽车后市场的“价格战”再掀波澜。因2023年“震虎价”宣传活动被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京东汽车被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判令赔偿500万元后,迅速抛出“50亿补贴+全网征名”的组合拳,试图以“回馈用户”之名重夺市场主动权,但这场看似惠民的操作,背后却藏着行业价格战与服务本质的深层博弈。  

事件源于京东养车此前针对途虎养车推出的“震虎价”营销,法院认定该活动存在商业诋毁和虚假宣传行为。败诉仅几天,京东便宣布启动50亿补贴计划,同时发起“#京东养车征名#”活动,邀请网友为新优惠方案起名,参与即有机会赢取iCAR V23汽车使用权、保养卡等奖励。这波操作被不少网友质疑为“转移话题”——用高额补贴和互动营销淡化败诉影响,继续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事实上,汽车后市场的“蛋糕”确实诱人:数据显示,每1元购车消费可带动0.65元的后市场服务需求,2023年行业规模已超1.2万亿元。但长期以来,“养车贵、服务不透明”始终是车主痛点,而单纯的价格战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回顾共享单车大战,OFO、摩拜等企业靠补贴快速扩张,最终却因服务质量跟不上、盈利模式难持续而陷入困境,这也为当下的后市场竞争敲响警钟。  

对消费者而言,补贴带来的短期实惠固然吸引人,但更关心长期服务质量的稳定。有观点认为,京东与其砸钱搞营销噱头,不如借鉴特斯拉直营模式,通过技术优化降本增效——例如引入AI诊断系统减少人工失误、规范服务流程提升透明度,从根源上解决“花冤枉钱”的问题。否则,50亿补贴一旦耗尽,车主可能面临涨价或服务缩水的风险。  

目前,途虎养车已表示在优化用户体验,行业竞争加剧本是好事,但企业若只顾“打架”而忽视服务本质,最终受损的还是消费者。说到底,车主们需要的不是“震虎价”或“京喜价”这类花哨名称,而是“便宜又靠谱”的实在服务。京东这场50亿的“反击战”能否真正赢得人心,还得看后续能否在服务透明化、标准化上拿出真动作。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