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福建龙岩的街头出现了一幕魔幻现实。
昨天还在排队买蛋糕的网红烘焙店,第二天集体关门,门锁生锈般紧闭。
橱窗里的生日蛋糕模型还亮着灯,店员的围裙还挂在收银台后,却再也没人回来上班。
顾客刷卡充值的余额全打了水漂,加盟商的十几万押金一夜蒸发,上百名员工的工资拖欠数月。
而老板陈文志,却彻底消失了。
他没留下道歉,也没发一封公告,只留下一地的投诉、被冻结的账户和被锁住的门店。
曾经红极一时的向阳优焙,在几天内从“城市甜点名片”,变成了“烘焙行业崩塌样本”。
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溃败,更是一场关于预付费幻觉与加盟骗局。
故事要从一位普通消费者说起。
陈女士在孩子生日前三天,去常去的向阳优焙门店预订蛋糕。
那家店的橱窗里摆着“买500送80”的活动,她痛痛快快充值了2000块。
第二天去取蛋糕,却发现卷帘门上贴着一张纸:内部调整,暂停营业。
谁知道,这一暂停,就是永别,而且她不是个例。
龙岩、泉州、漳州等地,二十多家向阳优焙门店在同一周突然关门。
不仅顾客懵了,员工也懵了。
有人还在后厨搅拌奶油,有人正准备出货,结果收到消息,原料断供、总部联系不上。
短短几天,上百名员工被迫停工,工资拖欠三个月,总金额达347万元。
房东追租、加盟商求退、顾客维权,一场烘焙版的连锁爆雷迅速蔓延。
最令人愤怒的是,法人陈文志至今未露面。
他既不回应监管,也不偿付债务。
法院已查封了他名下近百万元资产,但与几百万工资、上千万充值款相比,不过九牛一毛。
有加盟商控诉,原料突然断供,我们连面粉都进不来。
总部把最后一批货都截走,我们这边的库存一夜清空。
换句话说,整个崩盘早有预谋。
在外人眼里,烘焙行业是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一个蛋糕成本三十,售价两百;一杯咖啡、一块蛋挞,毛利高得吓人。
但现实远比传说残酷,向阳优焙早期确实风光。
装修法式,甜品摆盘精致,主打手作加现烤,一度成为福建地区最火的连锁品牌之一。
开在商圈人流密集地,常常下午三点就排起长队。
可好景不长。
随着疫情冲击、原材料上涨、房租与人工飙升,这些看似利润丰厚的生意其实已在亏损边缘徘徊。
每个月账面盈利五万,但仅租金与人工就要七八万,靠充值续命成了唯一出路。
充500送80、年卡享受八折,这些看似优惠的活动,其实是企业在借顾客的钱维持现金流。
总部账户里的资金不断滚动,新会员充值的钱去填补上月房租和供应链欠款。
只要有一天,充值速度慢了,现金流就断。
陈文志深谙此道。
他把门店所有充值款统一划入总部,形成巨额资金池。
资金池不是经营的安全垫,而是随时可能爆炸的炸药桶。
当消费者充值减少、原料价格上涨、监管部门查封账户,炸药桶就引爆了。
于是,烘焙店在一个普通的周二夜晚集体熄灯。
顾客的蛋糕没做出来,加盟商的房租付不出,员工的工资也化为泡影。
周女士是其中一位加盟商,她在超市打工十几年,攒下十万积蓄。
去年看中向阳优焙的低门槛加盟计划,总部包设计、包培训、包供货,还承诺三个月回本。
她签了合同,租了店铺,刷光了全部积蓄。
结果开业没几个月,原料价格上涨、配送延迟、活动要求越来越多。
总部以统一采购为由不断加价,还要求强制进货。
她算过账,卖一个蛋糕赚20元,交完供货费、活动返点,反而亏10元。
到了七月,她的门店被迫停业,连顾客的充值卡都成了烫手山芋。
每天都有顾客上门讨钱,她哭着说自己也是受害者。
加盟,本是想翻身的捷径,却成了绝路。
事实上,这正是近年来烘焙加盟市场的通病。
一方面,品牌方拼命招商,以“轻创业”口号吸引个体投资者。
另一方面,却几乎不提供真正的运营支持。
所谓总部统一管理,不过是强制进货与品牌授权。
没有完整的培训体系,没有财务监管,没有供应链保障,当总部出事,最先崩溃的就是这些散落各地的小店。
根据行业统计,过去三年全国倒闭的烘焙门店中,超过六成为加盟性质。
这些加盟者往往投入几十万,最终颗粒无收。
他们以为自己买的是品牌,实际上买的是一张没有兜底的空白合同。
向阳优焙的倒下,不只是个案,而是整个烘焙行业的一面镜子。
过去十年,中国烘焙市场经历了爆炸式增长。
从小面包店到网红烘焙坊,从爆浆芝士蛋糕到可颂山,几乎每隔半年就有新热点。
然而,热度之下是竞争惨烈的内卷。
截至2024年底,全国烘焙门店数量已突破45万家,但仅2023年就有9.5万家关门,新增门店不到8000家。
换句话说,每天都有260家烘焙店在消失。
它们的死因惊人一致:
租金太贵,一线城市商铺月租动辄上万;
原料暴涨,奶油、黄油、鸡蛋、面粉成本一年上涨近20%;
人工紧张,学徒工资飙升,熟手难招;
消费者变了,年轻人不再追求“甜”,转向低糖、轻负担。
于是,小店拼价格,大牌拼颜值,结果双双陷入困境。
但在大浪淘沙中,也有幸存者。
比如好利来以高端化转型突围,通过节日限定、IP联名、情绪消费把蛋糕卖出社交属性。
奈雪烘焙依托母公司冷链与数字化系统,主打茶饮加现烤,用复合型业态吸客。
爸爸糖吐司走单品爆款路线,用极致标准化管理赢得复购。
这些品牌之所以活下来,靠的不是情怀,而是系统。
供应链、研发、数字化、品牌力,四条腿一起走。
相反,那些靠加盟支撑的地方小网红,缺资金、缺技术、缺系统,只剩下“加盟招商”的空壳逻辑。
它们不是被市场淘汰,而是被自己掏空。
在向阳优焙事件中,最让人心寒的不是老板跑路,而是信任被摧毁。
顾客充值,是出于信任,加盟商投资,是出于信任,员工留下,是出于信任。
而陈文志,用这一份份信任,筑成了自己的提款机。
所谓预付费商业模式,本质上是把消费者的钱变成企业的流动资金。
在法律上并不违法,但在监管薄弱的现实里,它极易演化为庞氏陷阱。
从美容院、健身房到宠物店,再到烘焙业,预付费崩盘的剧本一再上演。
充值越多,跑路越快,几乎成了时代的消费定律。
这句玩笑背后,是一整套失衡的商业逻辑,企业无监管,加盟无门槛,消费者无保障。
所有的成本,都压在最弱的一环。
可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种被反复验证却始终存在的集体健忘。
每一次爆雷,人们痛骂骗局,没多久,又会被下一个“充多少送多少”吸引。
信任成了最廉价的商品,也成了最昂贵的代价。
06
向阳优焙这四个字,如今成了福建街头的笑话。
曾经的橱窗香气被尘封,蛋糕刀上凝固的奶油还没擦干。
那些员工、加盟商、消费者,也许再不会去碰一块“预付费的蛋糕”。
而这个行业也正在被迫成长。
未来,烘焙不只是卖甜点的生意,更是供应链、品牌力、风险控制的系统工程。
那些想靠加盟一夜暴富的梦,终将被现实碾碎。
甜品的尽头,不是糖,而是账本。
看似最温柔的行业,往往藏着最冷酷的逻辑。
现金流决定生死,信任崩塌只在一夜之间。
一夜之间,烘焙的甜香变成了焦糊味。
它提醒所有人,在这个连蛋糕都能塌房的时代,真正值得珍惜的,从不是甜,而是守信。
来源:砍柴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