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你花钱的方式,暴露你的“隐藏性格”

你是不是这样的人?

花大钱的时候,不含糊,没什么概念;

花小钱的时候,却总是很节约,甚至是斤斤计较。

比如说:

手机坏了,花五六千块钱买个新的,不含糊;

家里的烧水壶坏了,买个烧水壶还要对比着哪家便宜。

请别人吃饭,一顿饭花几百上千块不含糊;

自己吃饭的时候,花30块钱就觉得不值。

花1万块钱去旅游不含糊;

却为了打车要花20块钱,选择了2块钱坐公交。

……

在生活中,这类人比比皆是。

“花大钱,省小钱”。

而且,在省小钱这件事上 ,他们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哪怕浪费了时间,精力和很多感情,最终还没省下来多少钱。

“薅羊毛”“能少花一分钱就是一分”,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哲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状态?

-01

“心理账户不同”,情绪波动也不同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心理账户”。

简单理解为:

人们在做不同的事情,内心有不同的账户和归类。

比如说:

你每个月的工资,会分配到不同的用途;一部分还房贷,一部分还车贷,一部分用作家里生活费,还有一部分攒着。

这就是不同的心理账户。

同样的,在不同的心理账户进行消费支出时,你内心的情绪变化也是不同的。

对此,经济学家“卡尼曼”做过实验和问卷调查。

场景一:

你去剧院看一场演出,每个人的票价是300元。

到了之后你正准备买票,结果你发现丢了300块钱,那么接下来你还愿意继续买票吗?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有超过8成的人,会继续买票。

场景二:

你要去看某个歌星的演唱会,已经买好了票,票价是300。

结果到进场验票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票丢了;想要看演唱会,你就得再花300元买票。

此时,你还愿意重新买票吗?

问卷调查的结果是:不到5成的人,选择再次买票。

这说明了什么?

你要看演唱会(剧)的账户,与你实际的账户是不同的。

你本来的预算就是这么多,一旦事与愿违,那么你就会选择放弃。

大白话解释是:

我还没买票,既然都已经来了,那肯定要买票看一场;

我已经买完票了,但来到发现票没了,所以看样子还是不打算让我看,放弃吧。

-02

“最小可觉差”:金钱数值大小,会影响情感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最小可觉差”。

看到不同的数值时,人们的情绪波动也是不同的;数值大,未必会带给你快乐和满足感;数值小,往往会让人更加敏感。

举个例子:

你买一个手机,花了6000元,但是去外面店里买,能便宜100,代价是你得开车半小时;

你买了一个小电器,网上是500块钱,但是去外面店里只需要花400;代价同样是,开车半个小时。

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而不会选择前者。

同样是便宜100块钱,开车半个小时,为什么人们的选择不同?

答案就是:最小可觉差的影响。

也可以理解为:

不同的数值之下,带给人们的感官刺激是不同的。

当你花了6000块钱时,你潜意识的想法是:

“我6000块钱都花了,还在乎这点小钱吗?”

当你花了500块钱时,你会觉得:

“天呢,竟然还能便宜100,那我必须要薅羊毛”。

不同的数值,带给我们的情感、情绪波动,都是不一样的。

-03

消费的对象和目的不同,情绪波动也不同

去逛街的时候,你特别喜欢一件衣服,但是要花1000块钱。

你觉得:“好贵啊,算了吧还是不买了。”

等到你生日的时候,爱人送给了你这件衣服,你觉得好开心。

反过来讲:

你花100块钱给自己买衣服,你都要比较好久;

但是你爱人过生日,你花1000块钱给他买衣服,一点也不含糊。

这说明什么?

说明你的“心理账户”,消费的对象不同,你的接受度也不同。

给爱人花钱,你很愿意,因为你爱他,所以为他付出什么都是值得的。

给自己花钱,你觉得无所谓,能省就省,所以更计较小钱。

这类人就是:“对自己抠门,对在乎的人大方”。

-04

收入,消费,性格

对于有钱有底气的人来说,他们愿意“花大钱”的地方,往往是自己比较了解的领域。

既然花了钱,就认为是值得的。

对于“省小钱”的地方,则是他不够了解,想要多对比的领域。

同样的给予,人们得到越多,内心的期待值和满足度也就越低。

对于有钱人来说,数值越大,带给他们的“视觉和情绪敏感度”越低,因为他们本身的资产就是大数值的。

而小数值,则让他们更加敏感。

对于收入一般的人,在他们眼里:

花大钱,是给别人看的;

花小钱,是给自己看的。

什么地方花大钱?

请别人吃饭,花大钱,能带来“面子”;

买车买房,花大钱,也能让他们收获面子,毕竟这是大半辈子的积蓄。

什么地方省小钱?

自己的生活,衣食住行。

在这些地方省小钱,是别人看不到的。

有一种思维:

“只要我会省,钱就会越来越多”。

可他没有考虑的是:

花大钱时稍微克制点,就省出来了。

在《贫穷的本质》中,提到一个观点:

“对于穷人来说,他们更注重精神享受,更在意面子;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愿意为了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买单,活给别人看。”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