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企业争相上市圈钱、靠融资扩张的时代,山东聊城的信发集团却走出了一条“反潮流”的路。
它不上市、不发债,连财务报表都很少对外公开,却凭着张学信、张刚父子两代人的“硬扛”,从一个小县城的热电厂,做成了年营收近3000亿、利润超200亿的山东最大巨头,甚至悄悄超越了曾经的行业老大魏桥集团。
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张学信的起点,远没有“巨头创始人”的光环。
1947年出生在聊城农村的他,童年最大的梦想只是“吃饱饭”,15岁因家贫辍学后,凭着几分口才和读过几年书的底子,成了乡村小学教师,这才勉强解决了三餐问题。
直到八年后来到当地热电厂当工人,他的人生才和“企业”真正绑在一起。那时候的热电厂规模不大,后来他当上厂长,又遇上了大麻烦。
彼时,国内能源行业不景气,煤、电、石油都卖不动,全国好多小电厂都被关掉了,厂里的电也没人要,再不转型,不光厂子要倒,几百号工人都得失业。
别人都在发愁“电卖不出去怎么办”,张学信却转了个思路:既然没人买电,那就找个“用电大户”自己用。他把目光盯向了电解铝。
这个行业外号“电老虎”,耗电量大到很多企业不敢碰,但张学信觉得,“别人怕的,说不定就是机会”。
当时没人懂电解铝,身边人都劝他别冒险,可他认准了就不回头,1999年硬是砸钱建起了电解铝厂。
没想到第一年就接到了满手订单,1万吨的产能根本不够卖,还赚了600万,他顺势把厂子改名叫“信发热电”,这就是信发集团的前身。
只不过,张学信没满足于“赚快钱”。
他知道电解铝要靠氧化铝做原料,就自己建氧化铝厂;
氧化铝生产需要烧碱,他又接着搞起了制碱生意;
制碱要原盐,他干脆直接去买矿从原料到成品,每一步都自己做,不依赖别人。
这套“缺什么补什么”的笨办法,看着土气,却让信发有了别人比不了的优势:成本比同行低,就算市场波动,也不用看上游供应商的脸色。
2006年,信发的营收已经超过500亿,还在当年打败了全球第二的俄罗斯铝业,拿下了斐济铝土矿的合作也正是这笔合作,让信发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躲过一劫。
那时候中国铝业等巨头利润只剩800多万,信发却靠着自己的铝矿,逆势赚了近50亿。
2015年,张学信把信发交给了儿子张刚,那时候张刚才34岁,外界不少人担心他接不住这个1600亿资产的“摊子”。
毕竟很多“创二代”要么一上来就搞大动作,要么脱离生产实际。
然而,张刚没走寻常路,他早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学理工,后来又去澳大利亚读硕士,学的是能源与矿业管理,回国后没直接当“少东家”,反而扎进车间和工地,跟着工程师一起盯生产、看数据,从最基础的岗位一点点往上干。
接过接力棒的张刚,没丢父亲“务实”的底色,却给信发加了“新玩法”。
他知道电解铝一直被说“高耗能”,早晚得跟新兴产业绑在一起。
刚好那几年光伏行业起来了,光伏电站的支架需要大量铝型材,张刚就带着团队把铝产品往光伏方向靠,没几年,信发的铝棒就占了全国光伏支架近一半的市场。
现在国内随便一个光伏电站,背后大概率都有信发的影子。
接着张刚又花200多亿在陕西靖边搞高纯晶硅和工业硅,因为他清楚,未来新能源里,铝是支架,硅是光伏电池的核心,把这两样攥在手里,信发就能站在赛道核心。
这些年,信发始终没碰上市和融资。别人靠资本市场圈钱扩张,张刚却宁愿把赚来的钱再投回厂里升级环保设备、建智能卸煤系统、拿下山西的铝土矿、花22亿入股新疆的铅锌矿(光这矿里的铅锌金属量就有1880多万吨,潜在价值超3700亿)。
没有资本市场的短期业绩压力,反而能沉下心做长期布局。
2023年,信发营收做到了2907亿,利润201亿,在山东民营企业里排第二,其实早就悄悄超过了曾经的“铝业一哥”魏桥集团。
现在的信发,还是没上市,张刚也还是像父亲当年一样低调网上连他一张清晰的照片都难找,更别说开发布会、讲金句了。
父子俩几十年就干了一件事:踏踏实实干实业,不贪快、不跟风,别人靠资本“借船出海”,他们靠自己“造船远航”。
信发的故事其实没什么复杂的道理,无非是张学信当年硬扛住转型的压力,张刚现在硬扛住升级的挑战,父子俩都认准“自己的事自己干,不靠别人”。
在这个总想走捷径的时代,这种“硬扛”反而让信发走得更稳、更远,成了山东真正的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