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乌兰察布日报
●应届高考生在资助中心办理助学贷款 本报记者 鲍娜 摄
本报讯(记者 鲍娜)随着各大高校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集宁区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迎来高峰期。7月30日,集宁区学生资助中心内,不少手持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带着身份证、户口簿等材料有序排队,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完成信息录入、表格填写等流程,整个办理现场忙碌而有序。
“父母年纪大了,我不想因为学费给家里添负担。”今年考入内蒙古艺术学院的张言宁一边整理材料一边说,助学贷款不仅能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更让她有了奋力前行的动力。“一定要好好学习,早日完成学业,奔一个好前程。”张言宁说。
据了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开发银行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出的信用贷款,由学生与家长(或法定监护人)作为共同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其覆盖范围广泛,已被全日制普通本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录取的新生,以及高校在读本专科生、研究生均可申请。2025年贷款额度进一步提高,全日制本专科生每年最高可贷20000元,全日制研究生每年最高可贷25000元,且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国家承担,贷款资金可用于缴纳学费、住宿费及补充生活费。
为方便学子办理,集宁区学生资助中心明确了不同群体的材料清单:首次贷款的新生和在校生需准备在线系统打印的申请表、录取通知书原件及复印件、学生与共同借款人的身份证及户口本原件(含首页、共同借款人页、学生本人页)及复印件,以及《贷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承诺书》;在校学生续贷时,无需重复提供申请表和录取通知书,其他材料与新生要求一致。
“我们特意优化了办理流程,安排专人全程引导答疑。”集宁区学生资助中心副主任武雪冬介绍,中心还通过公众号提前发布办理指南和联系电话,确保学生和家长随时能获取帮助。“保障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入学、安心就学,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会用最贴心的服务,为学子们的求学路保驾护航。”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