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红河日报
石屏县异龙镇“一地三收”点亮群众致富路——
金稻映鱼跃 丰收乐满怀
收割稻谷。
●通讯员 杨凯华 文/图
时下,石屏县异龙镇的田野奏响了秋收的序曲。从县城出发,驱车到六家山村委会双箐村的五郎沟河谷旁,一片片依山地坡势而建、形状不规则的稻田映入眼帘。这些稻田与周边的自然生态完美融合,构成一幅别致的山村美景。
走进稻田,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村民白建林正和前来帮忙的亲戚收割成熟的水稻,八九个人一字排开,身后是一大片收割好的稻子。田埂上,小孩牵着小狗嬉戏玩耍,为忙碌的秋收增添了几分童趣。一旁,村民杨晓放下镰刀,用手机开启直播,分享丰收喜悦,与网友热情互动。令人惊叹的是,76岁的刀银焕也在收割队伍中,她手拿镰刀、挥动有力,割秆、捏把、捆扎等动作一气呵成。
“我种的是‘优明86’水稻,亩产稻谷600余公斤,能产大米400余公斤。按市价每公斤6元计算,仅稻谷一项就有2500余元的收入。每亩稻田还能产出干稻草370余公斤,每公斤卖2元,又能收入750多元。此外,还有稻花鱼的产出,总产值能实现倍增。”白建林满脸笑容地掰起指头算了个“经济账”。
白建林家今年的好收成,得益于石屏县今年在异龙镇实施的稻渔综合种养项目。该项目共发放鱼苗7.25吨、10万余尾,覆盖4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惠及农户269户,投放稻田养殖面积达724.45亩。
近年来,异龙镇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途径,联合县级部门实施“稻鱼共生”种养模式。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精心选田定苗,积极推广“稻+鱼”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粮食增产、农田增效、农民增收的多重目标。
在“稻+鱼”模式中,水稻为鱼类提供了遮阳和食物来源,鱼类的活动则可以疏松土壤、增加水中氧气含量,促进水稻生长,还能吃掉害虫和杂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在异龙镇,“一地三收”的创新模式让水稻变为“金稻”,一块田地同时收获稻谷、稻秸秆和稻田鱼,有效提升了水稻的附加值,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异龙镇将持续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以稻养鱼、以鱼促稻”,让更多群众共享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