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饲料大王首富变“首负”,欠了近千亿,一年光利息就要18亿

从饲料大王到四川首富,他用了四年的时间。

从1982年揣着1000元创业,到掌舵千亿级新希望集团稳坐四川首富近30年。

没想到市场会发生急剧变化,他从首富变“首负”,欠债千亿,一年利息就要18亿。

这背后究竟有怎样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如今的他又面临怎样的境况?

风口上的“饲料神话”

谁能想到,日后震动中国农业界的商业帝国,起点是四兄弟凑来1000元启动资金。

1951年,刘永好出生时,家里就已经有了三个哥哥。

并且在他出生后,父母还是没有停下生育的意思。

这时候也许你会想,那他家里一定很有钱吧?然而却恰恰相反。

刘永好的家境十分贫寒,家里七口人全靠父亲38元月薪过活。

他20岁前甚至没穿过一双像样的鞋。

尽管这样,还是没有阻碍他们兄弟四人渴望“飞翔”的梦想。

兄弟几个都勤奋好学,个个都学有所成。

后来毕业后兄弟几个也都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但从小就历经艰辛的他们似乎不愿接受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渴望新的冒险。

于是1982年,几位兄弟经过一番讨论,决定趁着春风来临,开始他们的创业之旅。

最初种菜碰壁后,他们没有灰心,又转向养殖鹌鹑。

兄弟四人用了一星期才凑齐1000,然后就拿着着1000的启动资金,开始自主研发高产品种。

历经无数次挫折,他们终于培育出了产蛋率高达80%的优良鹌鹑。

这项成就让他们短短四年就把1000元变成了1000万。

这在当年堪称“点石成金”的奇迹。

而这仅仅只是开端,真正的飞跃始于饲料行业。

1986年,刘永好团队研发出中国首个国产乳猪饲料“希望一号”。

凭借性价比优势迅速打开市场,一年销量就突破6万吨。

到1995年,新希望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饲料企业,年产值达15亿。

刘永好也顺势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四川首富”生涯。

此时的他,既是政策红利的受益者,更是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的开拓者。

他深知农民对“便宜好用”饲料的渴求。

用工业化生产拉低了养殖成本,也筑牢了自己的商业根基。

但他却犯了一个很致命的错误。

当鹌鹑养殖利润下滑时,他果断转型饲料。

当饲料市场饱和时,他又将目光投向产业链下游。

这样的不断地转型不断地扩张虽然为他迈向成功提供了助力。

但同时也因为其不稳定性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养猪生意惨遭“滑铁卢”

没人能预料到,让这位商界老将栽跟头的,竟是看似熟悉的养猪生意。

2019年非洲猪瘟肆虐,猪肉价格一路飙升,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期”。

刚接过集团接力棒的女儿刘畅认为。

这时再凭借饲料领域的优势,延伸到生猪养殖简直是天作之合。

这场看似顺理成章的布局,最终变成了一场千亿豪赌。

为抢占市场,新希望开启“狂飙式”扩张。

2020年上半年就投入150亿,新增29个养殖项目,三年累计砸入近千亿资金建设猪场。

彼时的刘永好或许坚信“风浪越大,鱼越大”,却忽略了养殖业最致命的“猪周期”规律。

2021年,猪肉价格毫无征兆地断崖式下跌。

每下跌一块钱,新希望就损失成千上百万。

快速扩张带来的风险此刻暴露无遗。

全国遍地的猪场由于管理上的疏忽难以全盘掌控,高层频繁更迭。

不少猪场实际产能不足设计值的一半,成本居高不下。

养猪业务的巨亏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

2023年,新希望饲料业务营收同比下降16%,全年亏损超60亿。

往昔堪称“现金牛”的业务,如今已无力弥补养殖板块的巨大亏空。

这场豪赌不仅耗尽了企业的现金流,更让负债像滚雪球般增长。

当猪肉价格趋于平缓时,刘永好的扩张梦彻底破碎,千亿投入几乎打了水漂。

可他又怎能甘心自己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

从“首富”到“首负”的挣扎

如果说养猪业的失利是导火索,那么盲目多元化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饲料、养殖之外,刘永好还将触角伸向房地产、乳业、化工等多个领域。

他曾天真地认为“人总得有房子住”,却低估了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

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要从主营业务抽钱填补窟窿。

这种“四处撒网”的策略,让新希望陷入了“样样通、样样松”的困境。

2023年9月,新希望负债总额攀升至900多亿元,距离千亿仅一步之遥。

每年18亿的利息成为无法摆脱的重担。

为求生,刘永好不得不开启“卖卖卖”模式:

2022年将川渝18个猪场卖给国资换回33亿,2023年又卖掉7个猪场。

然而,这些资金相较于近千亿的巨额债务而言,犹如沧海一粟。

昔日风光无限的首富,如今成了被债务追着跑的“首负”,但这位老企业家并未彻底认输。

他一边收缩房地产业务、关停亏损猪场,一边押注智能化转型。

2022年起建设智能化猪场,引入AI技术提升育种准确性和养殖效率。

还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白羽肉鸭新品种,试图突破国外垄断。

有分析指出,其债务多为短期借款,若能找到盈利增长点仍有反弹可能。

只是在农业现代化的赛道上,留给这位“饲料大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如今,年逾七旬的刘永好仍在带领企业转型突围,智能化养殖与技术创新成了他最后的希望。

这场从“首富”到“首负”的逆转,或许不是故事的终点。

它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所有企业都无可回避的问题。

在时代浪潮中,唯有保持清醒的判断,平衡扩张与风险,才能走得更远。

而刘永好的自救之路,也将为更多深陷困境的传统企业提供镜鉴。

结语

虽然现在的新希望没以前那么风光了,但老话说得对: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呢。

谁又能知道,未来它会不会卷土重来呢?

这场从“首富”到“首负”的沉浮,最终会成为警示案例还是逆袭前奏?

时间总会向我们揭晓答案。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