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关停19家中心支公司,平安养老怎么了?

2025年7月,金融监管总局批复核准靳超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养老”)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平安集团近年持续推进 “银行 + 保险” 人才互嵌,如董事长甘为民(原重庆银行董事长)、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原工行高管)等均为银行系背景。

靳超的调任延续这一策略,旨在通过银行系高管的跨领域经验,打通养老金管理与银行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业务的协同链路,提升客户粘性。

多家分支机构退出

2025年二季度以来,平安养老持续优化区域布局,陆续裁撤多家中心支公司。

据金融监管总局公开批复,截至7月中旬,沧州、承德、天水、驻马店、绵阳等5家中心支公司已完成撤销备案,另有14家机构的退出流程正在推进中(待监管公示)。此次调整涉及咸阳、运城、日照等非核心业务区域,旨在收缩低效率投入,集中资源服务重点市场。

市场分析认为,这一动作并非单纯应对业绩压力,而是行业转型期的主动优化。近年来,泰康养老、国寿养老等头部机构亦通过“增核心、减边缘”调整网络布局,平安养老的举措与行业趋势基本吻合。

收入下滑与利润增长的反差

作为国内首家专业养老险机构,平安养老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业绩呈现明显分化。

2024年,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65.95亿元,同比下降4.2%;净利润-37.22亿元,主要受银保渠道短期理财型产品下架影响。2023年底金融监管总局要求养老险公司回归养老主业,平安养老此前依赖的高收益短期产品被迫退出,传统业务收入短期承压。

2025年一季度,业绩结构进一步变化,保险业务收入55.07亿元,同比下降18.67%;净利润却逆势增长61.92%至8.08亿元,位列行业首位。利润改善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投资端修复,权益类资产配置收益回升;二是成本端优化,分支机构裁撤减少了运营费用。

诉讼增加与合规压力

尽管偿付能力充足,平安养老的风险指标仍需关注。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24.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333.48%,较2024年四季度分别下降17.4和31.4个百分点,但仍远超监管要求的100%和120%。不过,其风险综合评级维持C类,核心原因是诉讼案件量增长引发监管关注。

据公开资料司法案件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平安养老涉诉案件78起,同比增加40%。这一数据与行业形成反差,2024年上半年全行业养老险公司涉案总量为71起,平安养老单家机构一季度案件量已接近这一规模。

此外,平安养老合规问题也同步凸显。2025年上半年,平安养老因“未履行说明义务”“编制虚假资料”等问题被监管处罚12次,累计罚款217万元,案由与诉讼案件高度重合。

黑猫投诉平台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公司投诉量同比增加45%,其中68%最终转化为司法诉讼,反映出消费者权益争议处理效率待提升。

传统业务萎缩

在核心业务领域,平安养老正面临双重挑战。

企业年金方面,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平安养老管理的企业年金受托及投资资产净值8557.93亿元,与2024年末基本持平,但客户数同比减少8%,反映出企业缴费意愿下降与市场竞争加剧。

个人养老金领域,增长同样乏力。2025年一季度,平安养老个人养老金开户数较2024年末仅增长3.2%,人均年缴费不足3000元,远低于制度设计预期。其产品规模排名从2023年第3降至2024年第7,市场份额被工银瑞信、华夏基金等公募机构分流。

与对手相比,生态布局差距明显。2025年一季度,泰康养老以75.97亿元保险业务收入位居行业第一,平安养老55.07亿元位列第二。据泰康公告,其“保险+医养”生态新增养老社区床位1.2万张,而平安养老尚未建立规模化实体网络,在高端养老市场处于劣势。

从行业需求看,60后新老年群体对健康管理、旅居养老等增值服务需求激增,但专业护理人员缺口达120万人,平安养老护理团队规模仅为泰康养老的1/3,服务能力短板进一步制约市场拓展。

养老险行业正集体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平安养老的调整与挑战,恰是行业转型的缩影。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