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个竞赛项目,3420名参赛选手,新业态、新职业、新技术赛项占比首次超过 50%……被誉为“技能国赛”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还有哪些新变化?我们的职业技能人才的培训体系还需如何完善,从而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来看专家解读。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做了哪些动态调整?
我们要适应产业的变化。这几年企业的岗位在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变,现在这些产业岗位缺工也比较多,技能人才培养要通过竞赛来引导大部分人投身到这些产业当中。
我们要通过赛项设置来不断提高人才标准。结合世界上先进的标准,同时也把我们国家职业先进标准融入到竞赛当中来,通过竞赛来带动标准进一步提升。
我们要扩大竞赛效率。这次一些新的职业设置之后,也让社会感受到这些职业的变化。
老将参赛,带来了怎样的新变化?
一是要提高竞赛的竞争性。我们既有来自技工院校的学生,也有来自一线的企业职工,大赛为他们搭建一个共同的舞台,让他们同台竞技。
二是要提高竞赛的实效性。要把这些选手通过竞赛,以赛促建,以赛促训,使他们更好适应岗位需求。来自企业的职工能够通过这个平台,示范带动学生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实战水平。
三是要优化技能人才培养的生态。一方面可以激发企业自主培养企业职工技能的积极性,同时也使这些未来走向产业工人队伍的学生,看看一线职工真实水平,使他们有兴趣,有爱好,热爱未来的技能岗位。
四是要扩大赛事的影响力。这次社会关注度就更加高,企业职工如何获得荣誉之后回到企业,也能带动更多职工从事技能、热爱技能。
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如何同步?
如何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面临哪些挑战?
怎样吸引年轻人投入到技能人才培养队伍中?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