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家矿业公司搞了个特别的“期末考”,让5个刚入职一年的大学毕业生站上讲台,晒成绩、聊不足,还得说说未来打算。这不是走过场,而是公司想看看这些新人到底行不行,能不能成为未来的顶梁柱。公司领导全员到场,严肃得像高考阅卷,气氛紧张但又有点暖心。
这些毕业生刚进公司时,啥也不会,咋办?公司给每人配了两个“师父”,一个是技术大牛,一个是管理能手。这俩导师不是摆设,手把手教新人干活,帮他们少走弯路。更厉害的是,公司还给导师发奖金!带出优秀新人的导师能拿2000块,带出合格的也有1000块。这招真管用,导师们干劲满满,新人也学得快,双方都铆足了劲往前冲。
培训这块,公司也没含糊。选煤是他们的主业,新人得赶紧上手。公司请来大学教授和设备专家,开办“选煤特训营”。课程全是干货,从洗选工艺到智能设备操作,啥都教。一位叫林爽的硕士生说:“培训让我把书本知识和现场工作连起来了,感觉一下子开窍了!”这种“缺啥补啥”的培训,精准又实用,新人上手快,干活也更有底气。
考核的时候,公司可没敷衍了事。他们不靠“感觉”打分,而是整了个“五位一体”的体系。啥叫“五位一体”?就是从述职表现、民主评议到量化打分,再到等级评定,最后还得看结果怎么用。考核组全是专业人士,盯着新人的表现一项项打分,公平又严格。这么做不光是评新人,更是想知道他们擅长啥,未来适合干啥。
说到职业发展,公司也下了大功夫。他们不让新人撞“天花板”,专门设计了管理和技术的双通道晋升路子。想当领导?行!想钻研技术?也行!公司已经提拔了10个88后当正副科级干部,占了管理层的四分之一。还有90后专岗,基层厂长也有年轻人的位置。不仅如此,公司还让新人轮岗,基层的去机关开眼界,机关的去一线磨本事,全面锻炼能力。
为啥公司这么重视新人?因为他们知道,人才是企业的命根子。博选公司的老板张志刚说得明白:“企业要发展,人才得先行。”从新人入职到培训,再到考核、晋升,公司有一整套办法,像流水线一样把人才培养起来。这不是随便筛人,而是想找到“好种子”,种在最合适的“土壤”里。
这套培养方式听着就让人觉得靠谱。数据显示,博选公司过去几年留住了9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年轻人留下来,不仅是因为有钱赚,更因为他们觉得有奔头。谁不想在一个既能学本事又有上升空间的地方干活呢?
博选的做法,其实也给其他企业提了个醒。人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用心培养。你给年轻人机会,他们就敢拼;你给他们舞台,他们就能发光。反过来,要是只知道压榨,谁还愿意留下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