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拼糖,不拼汽,只拼好茶香!梅江独家解读小罐茶进军无糖茶

说到茶,我们能想到什么?

也许是千年传承、名山佳茗——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信阳毛尖……

但要说“谁是能代表中国茶的品牌”,大多数人却很难说出口。

这正是中国茶行业长久以来面对的尴尬现状:有文化、有品类,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罐茶自2016年成立之初,便以“原叶茶现代化”为突破口,通过标准化小罐装设计颠覆传统茶叶的散装形态,让更多的消费者建立了“茶”品牌的意识。

今年5月,小罐茶再次突破行业边界,推出“高香无糖茶饮料”新品,引起了行业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小罐茶为何选择从原叶茶延伸至瓶装即饮茶?从传统茶企到快消品行业,小罐茶下一步要怎么做?为此,「新经销」专访小罐茶副总裁、市场中心总经理梅江,探讨品牌背后的逻辑和思考。

“非标准”是优势,也是束缚:

中国茶的反品牌逻辑

为何中国茶“有品类无品牌”?

梅江告诉「新经销」,中国茶的底层逻辑其实是“反品牌”。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中国茶是在传统农业文明逻辑下成长起来的,茶这一品类已经“卷”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达到了极高的复杂度和文化厚度。中国茶并不落后,而是发达得“非标准”。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人喝茶,往往从喝口味、喝品牌,慢慢到追崇山头、大师、年份甚至名山古树。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一种根植于中国文化中的“非标思维”——对独特性与复杂性的深度追求。

而“品牌”模式,其核心逻辑是标准化、工业化、规模化,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赋予品牌独特的价值与文化。是一整套“效率优先”的模型,追求的是复制能力和系统输出。

然而,茶产业长期以来的“非标准”传统根深蒂固,让小罐茶的路并不好走。一方面,茶园分散、品种繁多、气候与采摘时间差异大,原料选择困难;另一方面,消费认知的惯性认为标准化的茶不够正宗,很难改变。

尽管如此,小罐茶并没有放弃。2012年公司成立,经过四年打磨,2016年正式推出小罐茶。

但是,由于“中国茶”的深厚历史文化和地域差异,使得小罐茶深刻认识到中国茶很难跑出像可口可乐、雀巢这样的大品牌。一方面,缺乏统一的产品形态;另一方面,也难以打造可高效复制的消费场景。

因此,今年小罐茶推出“高香无糖茶”,便是希望通过不断的标准化、品牌化动作,把茶这个传统行业带入一个更现代、更有规模的阶段。在小罐茶看来,推动无糖茶饮的上市并非偶然,而是这一转型的必然选择。

当然,原叶茶的价值仍不可替代。真正的好茶,讲究的是自然的香气、回甘与平衡,不靠添加,也无需修饰。在需要仪式感、朋友聚会、谈重要事情的时候,原叶茶的重要性依然是瓶装茶饮难以承载的。

就像在高香无糖茶发布会上,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所说的:“原叶茶与瓶装茶之间,不是零和博弈,是场景的补充和增量市场的创造。”也就是说,原叶茶和即饮茶并不冲突,只是通过拓展不同的消费场景,为茶行业创造了增量市场。

入局无糖茶:

不是饮料逻辑,而是“茶的逻辑”

目前市面上饮料层不出穷,创新不止,尤其是无糖茶饮已经成为一大趋势,众多品牌纷纷入局。小罐茶此时进军无糖茶饮赛道,必然也引来了不少的质疑声:“是不是也来蹭热度了?”、“是跟风、模仿吗?”、“高端茶企落下神坛了?”。

但真正的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发现,小罐茶的布局并不是一场随波逐流的模仿,而是一场从“茶”的本质出发、反向而行的突围。

梅江在采访中提到,小罐茶做无糖茶,不是用“饮料的思路”做产品,而是用“茶的逻辑”开发新形态。

饮料的底层逻辑是基于“水”的升级与修饰:水没味道,就加糖;糖被认为不健康,就做成无糖;无糖还不够,就加气、加功能、加刺激,这种路径追求的是速度、市场反应和消费冲动。

但茶,不是这样的。茶本身就具备独特的滋味,比如绿茶的清爽、乌龙的醇厚、红茶的甘润,小罐茶做无糖茶的初衷,就是回归这种“茶的本味”。

尽管市场上已经有很多的无糖茶品牌,但小罐茶的思路和理解却完全不同。对于小罐茶来说,做无糖茶不是在做饮料,而是将其当作传统茶文化的一种现代化表达。

小罐茶在重新思考——好茶,能不能以一种新的方式,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在日常中也能轻松喝到真正的好茶。

生活的快节奏注定大多数年轻人没有时间摆个茶具泡个功夫茶,即饮茶则满足了年轻人对茶饮的方便需求。但是方便并不等于将就,小罐茶凭借13年持续积累的制茶经验,从选原料到工艺都严格把关:选用高标准的原料,融合“功夫茶萃取工艺”,把茶叶的香气和韵味充分释放,再叠加自然的花香,让茶汤既有厚度又有层次,喝起来不涩不淡,更接近现泡茶的口感。

这才是小罐茶做无糖茶饮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为做一瓶饮料,而是让中国茶通过这种便捷的方式,轻松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从验证到复制

小罐茶选择“走稳每一步”

在当下的快消品市场,许多品牌推出新品后都急于铺货、抢占渠道,试图借助市场热度一举爆红。但这种打法,也造成了“十个新品九个死”的局面出现。大部分产品都撑不久,很快就被淘汰了。

尽管

小罐茶在原叶茶领域已经深耕了十多年,品牌基础也很扎实。但它依然认为,做即饮茶还是个新手。所以在进入这个新领域时,小罐茶没有盲目扩张,而是选择了一种更稳妥的方式:不追热度、不拼速度,先验证产品和模式是否行得通,再慢慢推进。

第一,产品验证:茶的口味、包装是否能让消费者真的喜欢并愿意回购;

第二,渠道验证:产品铺到超市、便利店等不同渠道后,市场反馈和动销情况怎么样?如何确保每个渠道都能带来实际的销售成果;

第三,品牌势能验证:品牌的内容表达与文化价值,是否能够打动消费者、激发他们的共鸣,形成深层次的品牌认同。

在这些方面都得到验证之后,小罐茶才会考虑下一阶段的复制扩张。不追求一时的销量增长,而是希望在扎实的基础上,逐步走稳每一步。

也正因如此,在5月份发布会之后,虽然很多经销商主动找到小罐茶寻求合作,但目前高香无糖茶的线下销售依然仅限于北京和广东省,并没有急于展开大面积合作。

梅江解释到:“作为新进入者,这个行业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只有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把这一套的产品运营逻辑摸索清楚,能够有为经销商赋能的能力之后再合作,才不会辜负经销商朋友们的信任。”

而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小罐茶同样坚持原则。除了要求渠道伙伴具备一定的渠道运作能力之外,更希望他们能够认可品牌理念,了解茶文化,对茶的现代化表达有自己的理解。因为在小罐茶看来,这不仅是一门简单的生意,更是一种文化使命。

梅江表示:“未来,我们希望能聚集一群对茶文化有认同、有热爱的人,一起把这件事做好,推动中国茶文化走的更远,最终走向世界舞台!”

写在最后

中国茶不缺文化、不缺技艺,但想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则需要做出能让消费者随时触达的品牌形态。小罐茶选择从“茶的逻辑”出发,踏踏实实的把一瓶好茶做好。以一种更有温度、更便捷的方式,回应众多消费者对“好茶”的全新期待。

在「新经销」看来,无糖茶的探索,或许只是小罐茶大步迈进的第一步。无论是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还是品牌化的尝试,小罐茶都在努力突破中国茶传统文化中的“非标”局限,试图将中国茶推向更加现代化、全球化的市场。

未来,小罐茶能否实现文化传承与品牌创新的双赢,值得我们期待。

当别人在拼价格、抢渠道,小罐茶却已经在定义品类、重构心智。从传统到现代,从产品到文化,小罐茶正打开一条中国茶“即饮化”的新路径。

8月19日-21日,上海,第七届中国快消品大会,小罐茶创始人兼董事长杜国楹将在大会主论坛分享小罐茶背后的思考逻辑,分享《把握不变,拥抱变化,中国茶的“新世界”使命》,感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