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60多亿学胖东来!永辉改造后人山人海,名创优品却亏了

商业圈里,最怕的就是大佬说一句“你们看不懂就对了”,一年前,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甩出62.7亿真金白银,拿下永辉超市第一大股东的位置,一年后的今天,当名创优品自己的财报上,净利润应声下跌23.1%,大家伙儿心里都犯嘀咕了:这到底是看不懂的“神操作”,还是看得懂的“大窟窿”?

赚了吆喝,亏了里子

2025年,时间走到下半年,名创优品交出了收购永辉后的第一份完整年中“答卷”,表面上看数据挺漂亮,上半年总收入93.93亿元,涨了21.1%,说明盘子还在变大,里子一翻问题就藏不住了,期内利润只剩下9.06亿元,同比猛降23.1%,这是名创优品时隔四年,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财报里没藏着掖着,直接点明:“主要是对永辉超市的收购所致”。

当初叶国富拿下永辉29.4%的股权,朋友圈那句“如果看得懂我就错了”,一度被解读为商业奇才的又一次精准抄底,现实是永辉的亏损,开始直接拖累名创优品的合并报表,改造永辉需要的巨额资金,让叶总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扁了下去,这场“增收不增利”的尴尬,让市场开始忍不住发问,当初看不懂的“对”,到底要到哪一天才能应验?

“胖改”的烦恼

面对市场的疑问,叶国富给出的答案是三个字——“胖东来”,“胖东来模式是中国超市唯一的出路,没有第二条路走。”为了学到真经,他亲自带队跑到河南许昌,拜访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于东来直言,学他这是“花钱买罪受”,叶国富还是铁了心要把这套模式搬进永辉,永辉的改造几乎是像素级复刻,胖东来货架高1.6米,永辉也把原来的2米货架全换掉。

胖东来主打生鲜,永辉就把鲜食品类占比从不到5%硬是拉到20%以上,严格执行“当天制作、4小时8折、8小时下架”的规矩,胖-东来员工幸福感高,永辉也给基层员工月薪从2800元涨到4500元。为了集中火力,叶国富更是手起刀落,将永辉巅峰时期的1440家门店,一口气砍掉227家亏损店,计划到2025年底前,重点调改剩下的200家核心门店。

俗话说,学样貌容易,学筋骨难,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单店改造的成本,超过800万元。为了筹集这笔巨款,今年3月,永辉甚至忍痛将黑龙江、吉林的12家门店打包卖给了东北的零售龙头比优特,就是为了换点现金流,给改造“输血”。钱花出去了,服务也肉眼可见地提升了,可为什么永辉的盈利账本,还是那么难看?

上海旗舰店的“AB面”

就拿今年7月,刚刚重装开业的永辉上海浦东旗舰店来说吧,这家店被视为“胖改”的样板间,开业当天,人山人海,社交媒体上全是打卡的帖子。

新设的烘焙区、熟食档口、宽敞明亮的过道,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头两个月,销售额非常可观,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进入9月,这股新鲜劲儿过去了,问题也浮现了,附近小区的王阿姨是永辉的老顾客,她的话很有代表性,“面包是挺香,但一个牛角包比旁边面包店贵了快三成,我尝个鲜可以,天天买吃不消。

店里还多了很多不认识的进口零食,我常买的白菜、土豆,价格好像悄悄涨了点,现在我还是会来,但买菜就去对面的菜市场了。”王阿姨的感受,恰恰点中了永辉“胖改”的死穴,胖东来的成功,从来不是浮在表面的服务和装修,而是藏在水面下的三道“护城河”。永辉现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似乎才刚刚摸到河岸的边。

第一道关,是“独家产品”的利润

胖东来为什么敢卖得不便宜?因为它货架上30%的商品是自己研发的,比如“DL精酿啤酒”、“DL烘焙”等,这些产品贡献了超过50%的利润。因为是独家,有技术壁垒,所以有定价权,复购率还特别高。

反观永辉,自有产品占比长期在5%-10%徘徊,今年也喊出了“2025年孵化10个过亿大单品”的目标,并推出了“永辉优选”系列,市场反应平平。消费者觉得,这些产品只是比普通货色好一点,但够不上非买不可的程度。

第二道关,是“供应链”的效率

胖东来扎根河南,门店高度集中,可以自建高效的短途供应链,从田间地头直达门店,中间环节少,物流成本只有永辉的三分之一,不仅省钱,还能保证生鲜的新鲜度。永辉的摊子铺得太大了,全国连锁,区域跨度极大。

从海南运水果到东北,光是长途运输的成本和损耗,就足以吃掉大部分利润,管理链条长,流程繁琐,效率自然就低了。这好比一个是在自家后院摘菜下锅,另一个则是全国调兵遣将,成本和速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最关键的第三道关,是“品牌信任”的溢价在许昌人心里,“胖东来”三个字就是金字招牌,是“靠谱”、“不坑人”的代名词,所以同样一瓶油,贴上胖东来的标,大家就愿意为它的品质买单。但永辉在消费者心中长久以来的形象是“平价生鲜”、“大众超市”,现在突然装修变豪华了,东西变贵了,消费者心里难免会犯嘀咕:“你还是我认识的那个永辉吗?”

名创还能“输血”多久?

财务数据显示,永辉的亏损仍在继续,从2024财年到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2.41亿元,亏损额同比还扩大了5.16亿元。有行业机构测算,以目前的烧钱速度,永辉账上的现金,可能只够支撑三年,也就是说,如果未来两年内,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造还不能在盈利上取得突破,叶国富这笔62.7亿的巨额投资,将面临功亏一篑的风险。

市场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名创优品对永辉的耐心还有多久?是继续加码投入,豪赌叶国富能创造一个“新永辉”奇迹?还是会选择及时止损,承认这次“看不懂”的收购,确实是看走了眼?

总结

商业的棋局,向来是落子无悔,叶国富的这场豪赌,无论最终是成为商学院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还是沦为一次代价高昂的试错,都为中国实体零售的艰难转型,提供了一面宝贵的镜子。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