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4日)中午,正在上海参加2025中国碳市场大会的蒋小红手机跳出一条中奖通知,欢迎她免费参观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上海温室花园。
什么是碳普惠?用专业术语来解释要一百多字,听完,许多市民还是无法理解,而这条中奖通知就好理解多了:个人的减碳行为能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进而构建公众对节能减碳行为的价值认同,将减碳行为坚持下去。
打开手机里的上海碳普惠平台,蒋小红展示了自己绿色出行的碳减排量:“每乘坐一公里地铁减少97克二氧化碳排放,可兑换97个碳积分,这次助力中国碳市场大会,我用1000个碳积分(相当于坐了10.3公里地铁)参与抽奖,没想到中了。”
像蒋小红一样用绿色生活方式助力中国碳市场大会的市民还有很多。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生态环境部门了解到,今天在沪举办的中国碳市场大会将通过上海市民捐赠个人碳减排量等方式实现“碳中和”,成为今年7月《上海市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指引》发布后,上海首个严格按规范推进的“碳中和”示范活动。
《上海市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指引》鼓励大型活动在优先实施减排的基础上,通过购买或接受捐赠的方式获取碳配额或其他碳减排量,从而抵销受技术和经济等因素限制难以避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上海市减污降碳管理运行技术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公众捐赠的碳减排量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是中国碳市场大会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之一。同时,大会还积极挖掘场地、交通、住宿、餐饮、耗材等方面的减排潜力,比如,开通机场直达虹口北外滩世界会客厅的绿色接驳巴士,又比如,采用电子会议资料替代纸质打印版本。
中国科学院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量的53%,对碳排放的贡献不容忽视。上海2024年GDP同比增长5%,而参与履约的纳管单位碳排放总量同比仅增长0.04%,这背后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数据显示,上海碳普惠平台6月25日正式上线以来,已有20多万名市民开通个人碳账户,可在地面公交、轨道交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纯电动乘用车等5种应用场景中获得碳减排量。上海碳市场方面,已上线2个碳普惠交易品种,累计成交量超4万吨。最近一个履约周期(2024年10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内,共有15690吨上海市碳普惠减排量用于配额清缴抵销,较上一履约周期增长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