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千人团队,赴德国建厂!追觅跨界造车靠谱吗?

最近,专注于智能清洁家电领域的追觅加入了造车队伍,使得原本就很拥挤的赛道又增加了一名竞争者。

近日,追觅在回复澎湃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追觅汽车已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并持续扩张,团队涵盖研发、制造与质量控制等跨行业人才,既包括原智能硬件业务的核心研发人员,也引入了来自传统整车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形成“智能+制造”双基因驱动的组织架构,预计首款产品将在2027年正式亮相。

公开信息显示:9月8日,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携团队赴德国,为追觅汽车进行工厂选址。据悉,追觅汽车将与法国巴黎银行进行合作共同建造德国工厂,其选址位于特斯拉德国柏林超级工厂附近,以此为基地向全球市场进军。

除了组建千人团队外,9月12日,追觅汽车宣布完成了首轮融资,这距离官宣造车刚两周时间。

也许是追觅造车“高举高打”,市场上很快有各种传闻。9月11日,俞浩在朋友圈辟谣,称追觅现金流充足,经营状况良好,公司和其个人拿出了50亿元,回购了部分老股,使得持股比例从45%提升到了70%。

据此推算,这次回购老股追觅的估值为200亿元。在扫地机器人领域,追觅的另外两个竞争对手石头科技(688169.SH)和科沃斯(603486.SH)市值都在500亿以上,为追觅的两倍多。

由于追觅是非上市公司,公开渠道无法看到公司具体经营业绩。9月4日,在追觅科技的2025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追觅科技透露其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远超2024年全年水平。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年到目前为止,预计追觅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预计均超过友商。

今年上半年,科沃斯营收为86.76亿元,增长了24.4%,净利润为9.79亿元,增长了60.8%;石头科技营收为79.03亿元,同比增长78.9%,净利润为6.78亿元,同比下降了39.6%。

据第三方IDC的数据: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市场中,石头科技占比15.2%、科沃斯占比13.7%、追觅占比10.2%、小米占比7.4%、lrobot占比5.8%。而扫地机器人出货占到整体市场的73.4%。其中,石头科技占比20.7%、科沃斯占比13.9%、追觅占比12.3%、小米占比10.1%、lrobot占比7.9%。

造车需要过哪些关?

汽车产业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复杂程度远超多数制造业。追觅从扫地机器人领域跨界造车需要过哪些关?

“如果你想害一个哥们,你就劝他去造车吧!”近日,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罗永浩播客节目中的这句吐槽,道出了汽车行业的残酷真相。

当追觅官宣造车,并宣称将工厂建在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附近时,汽车业内的质疑声也同时响起:造车从来不是一场坦途,从技术研发到资质认证,从资金储备到市场竞争,每一道关卡都足以淘汰绝大多数玩家。

哪吒、威马、拜腾、赛麟、牛创……近年来不断倒下的大批车企中,既有传统车企大佬创业项目,也有跨界造车的“明星”。这些案例无不应证着造车的难度。

“烧钱”是每一家新势力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在智能化趋势确定的当下。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涵盖三电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每一项突破都需要持续的巨额投入。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日前在接受澎湃新闻等媒体采访时透露,成立以来,蔚来累计研发投入已超600亿元,近几年,其每年都在研发上“烧掉”上百亿元。理想、小鹏的研发投入略低于蔚来,但每年的研发支出也都是百亿元级别。

近日,何小鹏在财报电话会上又抛出一个惊人观点:随着智能化加速,未来车企每年的研发投入可能会高达500亿元。

2024年12月31日,小米CEO长雷军在跨年直播中透露,小米造车总支出大概在300亿元左右。当时小米汽车开始交付三个季度而已,但当年交付达到了13.5万辆。

入场早的传统车企也同样不易。比亚迪在成为龙头老大之前,每年的盈利几乎都悉数投入研发,创始人王传福曾在演讲中谈及创业经历时数次泪洒现场。

除了“烧钱”,汽车供应链的整合难度也远大于家电业。汽车供应链复杂度堪称制造业“天花板”。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都数以万计,需协调全球范围内数千家供应商,形成“Tier 1-Tier 2-Tier n”的多层级协作网络。这种复杂架构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认为,追觅科技以扫地机器人等智能清洁产品为主业,与小米等巨头转型造车相比,资金实力存在明显差距。其选择布局全球市场,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转向海外则有利于吸引国际资本。

追觅有哪些底牌?

汽车行业近两年已明显进入“困难模式”,追觅为何有底气参与这场竞争呢?

追觅在回复澎湃新闻记者时表示,首先公司造车战略上是“长期投入、长期发展,不是急功近利去做这件事”。其次,追觅的模式也不同于其他车企,追觅模式“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利用追觅的全球渠道进行销售。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追觅把最前沿、最顶尖的技术放在中国研发。公司对技术人员的要求是要研发“全球首创”、“遥遥领先”之类的技术。

追觅表示,公司依托过往在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等核心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追觅实现了向汽车电驱系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方向的技术迁移。该项目的推进,也将带动追觅汽车在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截至2025年5月,追觅已获得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天眼查显示:追觅总公司为追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旗下有17家子公司,实际控制人俞浩持有31.1477%。

追觅官网简历显示:俞浩为追觅的创始人兼CEO,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航天专业,是中国最早的四旋翼开发者、三旋翼飞行器发明者,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天空工场”的创始人。

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相当成熟且全球领先,但这次追觅选择去德国造车。追觅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德国作为全球汽车工业的核心腹地,对汽车的技术水平、生产标准和供应链体系的要求极高。追觅汽车选择在此建厂并获得资本加持,不仅体现了其直面全球最严苛市场标准的决心,也代表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力量开始在全球最核心的汽车腹地深度扎根,参与更高维度的竞争。

追觅还进一步解释,追觅汽车选择直接在德国建厂,未来将有机会直接与当地品牌共享汽车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供应网络,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物流成本,并将网络高效覆盖整个欧洲。这也标志着中国智能电动车企进入与德、日、美等传统车企巨头同维度竞争的新阶段。

目前,欧洲市场对碳减排、电动化转型的政策支持持续加码,但本土电动车产能与供应仍存在缺口,这为中国汽车品牌提供了战略窗口期。

有媒体报道称,追觅汽车将以超豪华车型切入市场。媒体援引追觅官方解释称,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追觅多年来在智能硬件领域积累的技术实力与品牌全球化布局的综合考量。不同于当前传统超豪华品牌,追觅团队打造的超豪华品牌将结合中国智能化浪潮下的技术优势,将产品打造为拥有生命力和成长性的AI智能终端。

在张翔看来,在如今造车门槛大幅提高、行业转型最佳窗口逐渐关闭的背景下,追觅却选择进军汽车领域,并定位超豪华细分市场,这一策略面临不确定性。超豪华市场不仅规模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还极度依赖品牌历史积淀和高端形象传承。同时他还指出,目前追觅对外公开的车辆项目信息有限,其在资金储备、技术实力、人才团队及供应链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均不清晰。这也令业内人士难免对其多了几分质疑。

对于追觅的跨界行为,澎湃新闻记者也采访了多位清洁电器领域的从业者。一位行业人士表示,追觅海外OEM这块还是赚钱挺多的,“造车”会让追觅更有话题。另外一位行业人士则表示,追觅的东西确实挺不错的,但如此大幅度跨界有点激进,让人担心。

奥维云网(AVC)一位分析师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2025年1-8月,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在国补的带动下迎来显著增长,零售额规模为117亿元,同比41.3%,零售量规模为378万台,同比39.4%。与此同时在海外市场,追觅、石头、科沃斯三家也一直在持续扩张,抢占其他海外品牌份额,整体来看,海外市场表现也比较亮眼。对于追觅造车,这位分析师没有做出评论。

也许,到目前为止,业界还没有办法对追觅造车做出最精准的评论,毕竟一切都才刚刚开始,但挑战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造车者。

截至澎湃新闻记者发稿,追觅汽车又有新动向。追觅汽车在微博上放出其首款概念车官图,并提到全球首创 7 项专利,重构无序对开车门;隐藏式双 B 柱等独特设计。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