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14亿,空调大王成老赖,曾叫板董明珠,扬言要造最好的空调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说到空调品牌,格力、美的、海尔基本是人人公认的大品牌。

可在空调史上,还有一个空调品牌曾位居行业前三,他的创始人曾叫板董明珠,扬言要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调。

短短几年时间,却巨亏14亿,空调大王更成为老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巨头为何会如此快的销声匿迹?

草根逆袭

1989年,广东南海的一个小村庄里,25岁的李兴浩和几个朋友凑钱开了一家空调维修厂,那时的他或许想不到,这家小厂会成为日后空调江湖的搅局者。

李兴浩凭借低价策略和灵活的头脑,维修厂两年内扩张到280名员工,覆盖整个广东市场。

1994年,一位台商看中李兴浩的潜力,提出合资建厂生产空调,志高空调就此诞生,名字里藏着李兴浩的野心:“志存高远”。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重拳。

志高投产第一年,空调行业爆发价格战,科龙等品牌降价千元,志高只能硬着头皮“赔本赚吆喝”,全年销量仅几千台。

更糟的是,合作台商突然撤资,卷走资金和技术骨干,志高账户被法院查封。

生死关头,李兴浩靠着一张800万的“白条”,说服供应商赊账供货,勉强渡过危机。

这段经历让李兴浩坚信:低价是杀手锏,信用是救命稻草。

此后,李兴浩带着团队深入乡镇,用最原始的方式推销,摆摊、发传单、办产品会,甚至承诺“终身免费维修”,靠着极致的性价比,志高在三四线城市杀出一条血路。

2004年,志高销量突破280万台,成为行业不可忽视的力量。

政策红利下的巅峰

2009年,志高迎来高光时刻,国家推出“家电下乡”“节能补贴”政策,李兴浩敏锐押注高能效空调,中标率高达34%,远超格力和美的。

同年,志高在香港上市,李兴浩身家飙升至18亿港元,财报显示,当年政府补贴占净利润的74%。

此时的李兴浩彻底“飘了”,他在媒体面前叫板董明珠:“我对行业的贡献不比她少!”

2010年,志高销量首次超越海尔,跻身行业前三,李兴浩豪言:“十年内做到千亿规模!”

为实现目标,他疯狂扩张副业:入股建筑公司、投资传媒、涉足金融和地产,但“跨界之王”的名号背后,是主业的溃败。

志高研发投入长期不足同行一半,2013年研发费用仅占销售额的0.85%。相比之下,格力拥有5000人研发团队,美的年投入超百亿。

李兴浩却认为:“营销和低价才是王道。”他甚至公开嘲讽格力“只会打广告”,转身却模仿格力的广告词,抢走代言人成龙。

坠落

2011年,国家节能补贴退坡,空调行业迎来分水岭。

奥克斯全力转战电商,格力、美的死磕技术,而志高仍沉迷于线下代理和低价策略。

当对手研发出变频空调、自研压缩机时,志高还在用“买配件组装”的老办法,质量问题频发。

更荒诞的是,李兴浩此时选择退居二线,将权力交给技术出身的郑祖义,这位清华博士试图用“云空调”拯救志高,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自动报修。

可这一超前概念在2013年宛如“空中楼阁”,消费者连智能手机都未普及,谁在乎空调联网?最终,“云空调”沦为营销噱头,志高反因质量投诉登上黑猫榜单。

2015年,李兴浩高调复出,喊出“五年千亿”的口号,他砍掉冗余部门、强推“全员销售”,甚至让员工兼职卖空调。

结果,公司陷入恶性循环:为压缩成本偷工减料,产品自燃事故频发;为回笼资金贱卖土地,却填不上亏损窟窿。

2019年,志高巨亏14亿元,被迫退市。

2020年,李兴浩因欠款4000万被列为“老赖”。

2023年,他因涉嫌挪用资金被警方控制,而志高空调试图最后一搏:投资建新厂、推空气消毒机、蹭健康产业热度,但市场早已变天,格力掌握核心科技,美的布局全屋智能,小米用生态链降维打击。

结语

低价策略让志高崛起,却让它忽视技术和品质,最终被贴上“低端”标签。

副业分散资源,主业技术空心化,错失电商和智能化转型。

李兴浩的独断让公司战略摇摆,而放权后又选错接班人。

如今的空调市场,已进入“强者恒强”的时代,志高若想翻身,除非脱胎换骨——但资本、技术和口碑的鸿沟,远比当年那张800万的白条更难跨越。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