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湾地里抢回600吨“金疙瘩”

本文转自:哈尔滨日报

江湾地里抢回600吨“金疙瘩”

通河县“江湾课题组”破解“看天吃饭”困局

  农户在江湾地上抢收土豆。

  ■孙宏阳 本报记者 罗彦坤文/摄

  冰城九月,田野染金。大田庄稼还未全面收获,通河县的江湾地已迎来大丰收,随着拖拉机轰鸣驶过,圆滚滚的土豆接连破土而出,在“江湾课题组”的指导下,农业生产与汛情赛跑,收获了600吨“金疙瘩”。

  江湾马铃薯打开增收路

  抓起一个比拳头还大的土豆掂了掂,通河县祥顺镇南六方村党支部书记于飞脸上露出笑容:“这‘尤金885’土豆,嘎嘎面,得益于江湾地的沙土地。”讲起这些年与洪水“打游击”的经历,于飞深有感触。最开始,大家都在江湾地种水稻,后来又改种抗涝性较强的玉米,但怎么都不行,只要赶上涨水,就会前功尽弃。

  三年前,乡亲们接受了通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湾课题组”的指导,开始种植马铃薯,抢在汛期来临前就能完成收获,收入稳步提升。于飞介绍,其实,这片地里的土豆早就成熟了,大伙儿看没涨水,天气又很好,就将收获期推迟了一个月。这样,每亩地又多收了几百斤,今年亩产能达到四五千斤,收益在2500元以上。

  “慧”种田取得成功,看得乡亲们眼热,大家找到村党支部表示,愿意加入合作社“一起干”。于飞全都答应下来,他说:“这两年,合作社购买了马铃薯播种和收获机械,今年村党支部还要带着乡亲们建土豆窖,让大家的种植收益进一步提升。这几天,我们正在与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商讨,筹划着明年引进新品种,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

  目前,通河县已建立两个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一个在祥顺镇,一个在清河镇,种植面积300余亩。马铃薯以其“短平快”的种植特性,实现稳粮增收目标。

  调优种植结构推行农业“三减”

  “铁牛”飞驰、土豆离田、秸秆还田一气呵成。刚刚完成收获的江湾地,紧接着又种上了冬小麦,开始新一轮生产。通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魏冲告诉记者,马铃薯也需要轮茬,种一茬小麦,明年入夏收获,再种一茬早大豆,这样既完成了两年三熟,还实现了科学轮作。

  调优了种植结构后,通河江湾地的农业“三减”效果显著。马铃薯、小麦种植不施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大豆也推行绿色种植,优质农产品更受市场认可,卖出了溢价,农民获得了更高附加值。

  昔日洪泛地,今朝“聚宝盆”。在通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示范引领下,乡亲们转变思路,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踏上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插上科技“翅膀”稳增收

  通河县8个乡镇,有4个乡镇涉及江湾地种植,以往只是选择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主粮”作物,凭借土质肥沃,粮食亩产量经常会蹿高,只是难以摆脱“看天吃饭”的命运。自从成立了“江湾课题组”,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乡亲们“慧”种田的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增产增收有了强大保障。

  通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减灾保产江湾课题组之时,正值江湾地接连三年遭遇洪水,乡亲们处于“风险焦虑和弃之可惜”的思量中。

  经过论证、实践的减灾保产种植技术送到农家,及时消除了大伙儿的顾虑,迎接“江湾课题组”专家的是乡亲们渴求丰收的目光,农技专家“驻”进江湾地,与大伙儿并肩劳动,从春种到收获全程参与,随时提供技术指导,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转变农民的传统种植观念挺不容易的,推广一种新的作物往往需要几年时间,但江湾地的种植推广却进展迅速,这是因为乡亲们相信‘江湾课题组’,相信科技种田能实现增产增收。”通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魏冲说,今年的丰收成果不错,这种模式明年将继续推广,要让新农技走进更多农家,让科技种田惠及更多乡亲,造福于民。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