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了,找工作却成了难题!小吴同学刚从学校出来,手里攥着简历,站在安徽广德市人力资源市场的招聘会现场,眼睛扫着面前一排排企业摊位,心里有点紧张又有点期待。他想找个文员的工作,工资4000元以上,最好有双休和五险一金。这天,他一口气看了10家企业,挑中了2家,投了简历,回去就等着好消息。像小吴这样的毕业生,全国还有不少,大家都想赶紧找到一份靠谱工作,开启新生活。
广德这场招聘会可不简单,来了75家企业,岗位五花八门,有技术、管理、销售,还有研发。组织这场活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龚倩说,他们希望毕业生别只盯着大城市大公司,本地的新兴企业也有很多机会。企业发展快,毕业生也能跟着一起成长。这种招聘会就像一座桥,把毕业生和企业直接连起来,聊得投缘就能当场拍板。
可不是每个毕业生都能一下找到心仪工作。有些人投了简历没回音,有些人还在纠结想考公或考研。怎么办?别急,高校也在想办法。山东大学就开发了不少校内岗位,比如教学助理、行政助理、科研助理。这些工作不仅能让毕业生有个过渡,还能帮学校干活,算是双赢。郭春生是山东大学就业中心的主任,他说,有些学生干着助理工作,一边攒经验,一边准备未来的计划,比如考研或考公。
高校的努力还不止这些。大连艺术学院的高媛媛老师介绍,学校建了个“全周期陪伴”机制。啥意思?就是从学生毕业前到毕业后,学校一直跟他们保持联系,随时了解情况,推送岗位信息。这种服务就像家里人一样,随时在你身后支持你。学校还会跟学生家庭和社会资源对接,确保毕业生不掉队。
华东理工大学也有自己的招数。他们的陈伟杰老师说,学校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暑期跑去各地人社部门和企业拜访,开发了不少基层岗位和公益性岗位。他们还推出了“AI简历优化”和“AI模拟面试”,帮学生把简历写得更漂亮,面试也更有底气。这些服务就像给毕业生配了个“就业导航”,让他们少走弯路。
国家也没闲着。教育部推出了“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小程序,里面全是岗位信息,毕业生输入自己的学历和求职意向,就能收到量身定制的推荐。吴爱华是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副司长,他说,这个小程序就像一张大网,把全国的就业资源都拢到一起,随时为毕业生服务。有了这个,找工作就像点外卖,方便又精准。
除了小程序,教育部还推了个“双千”计划,专门帮那些就业难的专业毕业生提升能力。比如,有些专业的学生学完发现技能不够,找不到合适工作。“双千”计划就让他们去读一些微专业,补齐短板。数据证明,这招很管用,读完微专业的毕业生,工作落实率明显高了。
这张就业服务网还在越织越密。从国家到地方,从高校到企业,大家都在使劲,帮毕业生从校园到职场平稳过渡。数据也说明问题: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1200万,教育部平台已经推送了上百万个岗位信息。这么多人在努力,毕业生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