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胡羽
近来,银行存款利率已全面向“1时代”迈进。这一调整的背后,是银行业为应对核心盈利指标净息差持续收窄而打响的一场经营保卫战。
作为商业机构,银行吸收存款需要支付利息成本,发放贷款能够获得利息收入,由此形成的差额成为银行净利润。而净息差是净利息收入与生息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也就是赚钱的能力。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3%,较2024年末的1.52%又下探9个BP,进一步远离了市场“红线”1.8%,意味着银行“赚钱”越来越难。这也就是为何各家商业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以满足自身净息差管理需求。
净息差缘何承压?
需求不足是推动净息差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社会总需求增速自然放缓。人口红利消退,是信贷需求趋势性变化的大背景。在此背景下,居民和企业预期趋于谨慎,消费与投资意愿有所减弱。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银行业净息差一降再降,也是金融向实体经济让利的一个结果。近年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明确的政策导向。LPR的多次下调,引导银行贷款利率稳步下行,这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助力其将更多资金投入科研创新、转型升级和设备更新,支持了高质量发展大局,但也压缩了银行的利息收入空间。
此外,负债成本调整的滞后性与刚性也构成关键掣肘。尽管存款利率也在下调,但相比资产端利率的快速下行,负债端的成本下降幅度往往更慢、更有限。尤其是在当前环境下,居民储蓄意愿较强,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导致银行整体负债成本下降速度难以完全匹配资产收益率的降幅,这种结构性矛盾同样成为持续压缩净息差的重要因素。
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当下的净息差收窄既是挑战,更是重塑竞争优势的机遇,银行业需通过“加减法”组合策略积极谋变。
银行一方面做“加法”,例如拓展非息收入,2024年58家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以外的其他非息收入同比激增25.93%,占营收比重升至14.4%,较2023年提升2.96个百分点;多渠道补充资本以夯实服务实体根基;同时银行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在“五篇大文章”中挖掘新机遇。另一方面做“减法”,优化负债结构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控制费用,强化风险管理以降低信用成本。
净息差这张银行核心盈利能力的“体检报告”,远非冰冷数字,其背后是银行业在“服务实体”与“稳健经营”间的平衡智慧。唯有主动卸下传统负债的“重包袱”,奋力开拓价值创造的“新航道”,中国银行业才能在低利率时代的风浪中锻造出穿越周期、基业长青的真正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