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签名,背上16万债务!河南某大学的小张和小杨,刚上大二就被“拉下水”。他们以为只是帮个忙,签个字就能拿200块,谁知这背后藏着银行员工和中间人的“套路”。
2016年,河南某商业银行为了清理不良贷款,员工江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经手的16万贷款,借款人季春早就还不上了,业绩考核却压得他喘不过气。于是,他找来中间人刘武。刘武是个“资源多”的人,专门找征信干净的人帮忙“顶包”。
小张和小杨成了刘武的目标。两人都是大学生,没啥社会经验,听到“签个字就有钱拿”,觉得天上掉馅饼,痛快答应了。2016年12月13日,刘武带着他们走进银行信贷部。江涛笑呵呵地递上几份文件,说:“就是走个形式,签个名就行,没啥影响。”
小张稀里糊涂签了贷款人,小杨签了担保人。文件是空白的,他们也没多想。整个过程快得像流水线,不到一小时,16万贷款就批下来了。这笔钱直接被江涛拿去还了季春的旧账,表面上“清欠”任务完成,漂漂亮亮。
可这事对小张和小杨来说,远远没完。2019年,小张刚毕业,准备找工作,却突然收到法院传票,银行起诉他欠款16万!他懵了,赶紧联系刘武。刘武轻飘飘地说:“没事,法院就是走个流程,签个字就行。”小张信了,在调解书上又签了名。
小杨当时在外地打工,没去法院。法院直接判了:小张得还16万本息,小杨负连带责任。到了2022年,法院强制执行,俩人账户被冻,征信也黑了。小张找工作四处碰壁,生活一下子跌到谷底。
小张急得找刘武,可这时候刘武已经因为倒卖客户信息被抓,人在外地服刑。小张的妈妈跑遍了银行和法院,喊冤喊到嗓子哑,可没人理。证据不足,申诉没用,母子俩急得团团转。
内乡县检察院接手这事后,检察官像侦探一样查起了底细。他们翻看了银行流水,发现16万贷款批下来后,立马被转走,还了季春的旧债。时间点对得太巧,猫腻一目了然。检察官又找刘武对质,拿出证据一摆,刘武招了:他和江涛合伙,专门找大学生这种“白户”下手,江涛给一笔好处费,他负责拉人签字。
检察官还发现,法院当初的调解有问题。小杨没到场,程序却走完了,明显不合规矩。2023年10月,检察院提出再审建议。2024年7月,法院重审,撤销了原判,驳回了银行的诉讼请求。小张和小杨的征信终于洗白,松了一口气。
这事还没完。江涛早就卷款跑路,公安现在正全国通缉他。内乡县检察院也没闲着,他们开发了个程序,专门筛查类似案件。只要输入“大学生”“缺席判决”等关键词,就能揪出借名贷款的线索。这程序在河南全省推广,帮着查了上千条线索,200多人的征信被恢复,2700多万的冤债被清。
大学生为啥这么容易被盯上?他们征信干净,没啥贷款记录,社会经验又少。像小张和小杨,200块就让他们签了字,压根不知道后果有多严重。内乡县检察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专门跑到学校搞普法讲座,告诉学生:别信“天上掉馅饼”,个人信息得捂紧,签字前得长个心眼。
这事听着像个教训,但背后也有暖心的一面。检察院的努力,让小张和小杨这样的年轻人拿回了清白。河南的检察系统还在全省推这个模式,帮更多人摆脱“莫名其妙”的债务。
银行想清账,大学生却成了“背锅侠”。这事让人心里五味杂陈。征信这东西,就像人的第二张身份证,毁了就寸步难行。谁能想到,200块的诱惑,能让生活翻天覆地?
检察院的行动,像是给年轻人撑了把伞。他们不光查案,还跑去学校、社区,教大家怎么保护自己。低保户、残疾人这些群体,也容易被“借名贷款”坑,检察院一样没落下,挨家挨户讲法律知识。
想想看,生活里谁还没点贪小便宜的心思?可这事告诉我们,便宜没好货,真想占便宜,最后可能赔得更多。你说,这200块换来的教训,值不值?大家咋看这事,欢迎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