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至12月,福建集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唐明亮

日前,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7至12月,以“攻坚促就业 奋进创未来”为主题,在全省集中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

攻坚行动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需求,集中提供政策落实、实名登记、职业指导、招聘对接、困难帮扶、能力提升、权益维护等全方位就业服务,力争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年底前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确保青年就业水平总体平稳。

畅通高校毕业生求助途径

建立完善就业台账

据了解,此次攻坚行动服务对象为2025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

《通知》要求,在支持用人单位招收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方面,用足用好稳岗返还、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培训补贴、担保贷款等惠企政策。拓宽一次性扩岗补助范围,延续实施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增人增资政策,推动政府投资的创业孵化器放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免费入驻门槛,指导各地结合实际细化配套政策,确保各项措施能早则早、能出尽出。

同时,畅通高校毕业生求助途径,线上全年开放求职登记小程序,积极引导毕业生登录“福建就业网-毕业生就业专区”(https://www.fj99.org.cn/bys/)登记,或登录“闽政通”APP,主动登记求职状态(应届毕业生)、查询扶持政策,线下统筹用好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站所等服务平台,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做好登记,确保愿登尽登。

建立完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实名台账。2025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信息将通过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以下简称“公共服务网”)分批分解到各市、县(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各地要将公共服务网分解信息、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登记信息,及各地通过报到接收、求职登记、失业登记、入户摸排等线下渠道登记的未就业毕业生全部纳入实名就业服务范围。16~24岁登记失业人员实名信息台账将通过智慧就业平台分发给各地市经办,各地要根据辖区内登记失业青年的就业、培训需求提供帮扶服务,并将相关帮扶信息及时记录至智慧就业平台的“调查情况登记”和“就业扶持登记—就业服务”中,做好就业状态更新。

对未就业毕业生等青年

实行专人联系、集中帮扶

《通知》明确,各地要依托2025届未就业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实名台账,对未就业毕业生等青年实行专人联系、集中帮扶,通过电话短信、实地走访、数据比对等方式,尽早完成就业状态、求职意向、服务需求等信息摸排。根据服务需求提供针对性就业创业服务,及时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的“1131”实名服务。

同时,以百日千万招聘、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金秋招聘月、国聘行动等专项活动为契机,持续加密招聘服务活动频次,提高市场热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开展线下招聘,更多举办“小而美”“专而精”特色招聘,定向投放岗位,组织各级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广泛参与,提高招聘服务精细化、多元化、专业化水平。

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围绕福建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面向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提供“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帮助青年提升技能水平。持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培训就业直通车工程,对接辖区高校毕业生培训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应培尽培。深入开发就业见习岗位,组织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参加就业见习,通过见习岗位实践提升就业能力,鼓励见习单位留用见习人员。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落实就业见习补贴。

深入推进青年就业启航计划

畅通12345等投诉举报渠道

《通知》还明确,各地要及时将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家庭以及残疾等困难毕业生纳入帮扶台账。发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力量,进一步充实就业“红娘”队伍力量,对有就业意愿的落实结对,按照“一人一策”要求,优先提供指导服务,优先推荐就业岗位,优先开展培训见习。根据困难程度、就业能力、服务需求,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稳定性强的就业岗位,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运用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

深入推进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各地要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等平台,加强失业青年常态化帮扶,主动提供岗位对接、就业指导、培训推介等服务。

此外,各地还要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持续规范用人单位招聘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中介活动,从严纠治非法职介(网络)、就业歧视和“招转培”及“培训贷”等招聘欺诈行为,治理“萝卜招聘”“付费内推”等市场乱象。要强化就业安全教育,加强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宣传,及时发布境外高薪诱骗、虚假招聘、黑职介、刷单诈骗、付费内推、培训贷、扣证件等招聘陷阱提示,曝光典型案例,普及防电信诈骗知识,畅通12345等投诉举报渠道,帮助未就业毕业生等青年提升防范意识。

编辑:陈佳卉

审核:姚志梅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来源:海峡都市报】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