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汀“中国汉堡”之路:9600店背后的盈利挑战与上市迷局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近期,“中国汉堡”品牌塔斯汀的一系列股权变动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据悉,塔斯汀已完成关键性的股权重构,搭建起典型的红筹架构,此举被普遍视为其赴港上市的铺路之举。

针对此次股权变动,塔斯汀官方回应称,这只是正常的工商变更,旨在支持公司的长期战略发展,但对于上市计划并未明确否认。

成立于2012年的塔斯汀,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自2022年以来,塔斯汀的门店数量急剧增加,三年内净增8422家,总数已逼近万家,覆盖全国29个省份的310座城市。截至2024年6月,塔斯汀的门店数量已刷新中式汉堡赛道的纪录,甚至超过了麦当劳与星巴克在华的门店数量。

塔斯汀的急速扩张,离不开其独特的定位和策略。创始人魏友纯的华莱士加盟经验,为塔斯汀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塔斯汀借鉴了华莱士的低价策略和加盟模式,主打“中式汉堡”,主攻下沉市场,并依赖加盟商进行快速扩张。数据显示,塔斯汀的客单价略高于华莱士,但远低于麦当劳和肯德基,性价比成为其打动消费者的关键因素。

然而,随着门店数量的急剧增加,塔斯汀也面临着盈利的挑战。多位加盟商表示,由于门店密集、促销依赖、食材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回本周期已拉长至18-24个月,部分门店甚至出现亏损。塔斯汀将门店保护距离从1.5公里调整为100米,虽然有助于快速扩张,但也加剧了门店间的竞争。

不仅如此,塔斯汀还面临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困扰。近年来,塔斯汀在多地门店被曝出销售未加工熟的肉类等食品安全问题,引发消费者投诉。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塔斯汀汉堡的投诉数量众多,主要涉及食材不熟、异物混入、食材不新鲜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塔斯汀的品牌形象,也可能成为其上市路上的绊脚石。

资本市场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大规模门店布局往往被视为企业实力和市场占有率的象征,但如今,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品牌影响力、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数字化转型程度等综合因素。塔斯汀虽然门店数量众多,但投资者更关心的是这些门店能否持续盈利。

业内人士指出,塔斯汀要想成功上市,需要在规模与盈利、速度与质量、加盟自由与总部管控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不仅是对塔斯汀的挑战,也是所有快速扩张的中式快餐品牌需要面对的共同困境。塔斯汀的冲刺上市之路,将为其他中式快餐品牌的资本化之路提供新的启示或警示。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