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店大就一定欺客吗?从恐慌到理性看待大企业

店大就一定欺客吗?从恐慌到理性看待大企业

【一】经常很多人怕大企业?

“企业做大了就会吃人?”

“只要独家,就会割韭菜?”

“店大好欺客嘛。”

“最好把大企业都拆散,让小公司互相斗,咱老百姓才有好处。”

在日常讨论里,如此这些观点比比皆是,网络上也很容易看到有压力团体呼吁对“大平台”“龙头企业”动刀,拆一拆,分一分。甚至出台专门压制的法律法规严加防范,因为他们担心:企业越大,消费者就越弱小,自愿的买卖交换成了等价交换的“零和博弈”,一方赚了钱,另一方就肯定被收割。

这个逻辑看似保护“消费者”权益,但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他们把两个完全不同的现象——市场中的份额“独占”和设置资格准入门槛的“垄断”——混为了一谈了。

【二】我们把误解拆解看——“规模”和“垄断”是两码事

很多人一听“独家”“龙头”“市场份额高”“定价权”,就下意识觉得这就是垄断。可真正决定“有没有垄断”的根源,是不是垄断,其实不在规模,而在“资格准入”的性质上划分。

1. 资格准入是“垄断”的真身

在一个开放的自由市场里,只要没有人为设限,任何企业和个体都被允许,靠自己去说服顾客消费者,用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去赢得订单。即使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再高,也随时可能被新的对手替代。

因为不设资格准入门槛的行业,不管企业多大。都随时需要面对同行对手的竞争,也随时可能被替代品跨界超越而被淘汰。不管企业多大,都只能通过物美价廉争取消费者用脚用钞票投票,否则随时面临淘汰出局。

可一旦有了资格准入门槛的加持——比如牌照、许可证、强制唯一供货商以及其他的特权经营——那就变味了。

这时候,不是因为企业大才没人能进来与他竞争,而是别人被资格准入的这个门槛挡在了门外。这才是“垄断”的真相。

其实只要有人愿意买、有人愿意卖,基于自己产权达成两厢情愿的自愿对外交换,没有什么社会危害,就根本不需要设置资格准入门槛。设置的好处就是发牌照的一方获得了寻租空间,获得牌照者得到了垄断性质的经营特权。

想象一下,比如疫情期间封控时期,在一个封闭小区里,只允许一个小卖部开张。哪怕这个小卖部就两平米,也具备彻底的垄断性:因为它没竞争对手,消费没有排序选择权,要么买,要么饿着。反过来,一个卖咖啡的国际大品牌,不管他的规模多大,如果周围随时都允许新人开新店,那么它就必须老老实实保持水准,否则就会被别人分走客户。

2. 做大是效率提升,不是掠夺

很多企业之所以越做越大,根本原因是因为它们通过创新、规模效应和管理优化,把产品做得物美价廉,自然吸引了更多客户用脚用钱投票。

这其实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在不让任何人变糟的情况下,让一部分人(消费者)变得更好。

典型例子不胜枚举:当年诺基亚一度全球独霸手机市场,但没守住创新,被后来者轻松替代。某些互联网平台曾一统江湖,用户用脚投票,今天换平台比换牙刷还快。

可见,只要市场是开放的,竞争是自愿充分的,规模再大也从来不是护身符,反而是一种倒逼——谁效率高,谁才活得久。效率一旦掉队,规模再大也会倒下。

3. 自愿对外交换是“正和”,不是“零和”

根据人的行为始终在边际上做选择的原理。自愿对外的交换之外,双方的主观评值排序都会得到提出,也同时意味着社会的财富得到增加,因为资源匹配到更有效率者手上了,这是主观价值发现的一个过程。

有人总觉得:“企业赚了,就一定有人亏了。”但在自愿对外交换的买卖交易里,这个逻辑站不住。交换买卖并不是等价值的交换,而是交换后对双方都更加有利,这是合作共赢的原理。

只要不是被强迫,自愿的交易双方一定都会觉得自己是得了好处,否则根本不会发生这笔买卖。

你花一块钱买瓶水,是因为这瓶水对你来说比那一块钱更重要更紧迫,也就是更有价值了;商家收了一块钱,是因为这一块钱对他来说比这瓶水更重要更紧迫了。所以创造财富,生产是其中的基础,但是买卖交换才是本质。如果无法买卖交换的生产,只是资源的浪费,就可以看作是消费了。

这种自愿对外交换买卖交易享受到的“互惠”,才是市场运转的根本所在,也是为什么市场经济效率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错误观念的代价——真垄断反而藏在“拆大留小”背后

真正可怕的不是企业有多大,而是它能不能用强制的手段把竞争对手堵在门外。

在一些行业里,规模“大”的公司恰恰是效率和创新的体现,而“拆大留小”往往反而给了管制干预干涉更多的寻租空间,让资格准入和审批检查等重新回到流程上。市场主体的可选择性空间被大幅压缩。

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效率低下,缺乏规模效应,产品成本高,价格不降反升。创新乏力,小企业各自为战,资源分散,研发投入受限。权力寻租,谁能分到牌照、批文、特许经营,谁就是赢家。市场活力被资格准入的门槛牌照所取代。

【四】结论是:请对大企业放心,对强制的垄断才应心存警惕

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企业规模有多大”,而是“有没有门槛挡住了后来者”。

所以,要防垄断,根本不是防企业规模,而是防止设置资格准入,应鼓励更多新玩家源源不断地进场。就像你家楼下,有无数商家可供你挑选,你才不会被垄断者收割。

只要市场主体自由竞争的大门开着,哪怕今天有人独占鳌头,明天也会随时可能被新人拍在沙滩上。甚至跨行的替代淘汰才更要命。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只要咱还能自由选择排序,就别担心大公司;

一旦发现没有可选的“别家”,那才应该追问:到底是谁把别家挡在了门外?到底是谁剥夺了咱的排序选择权呢?

所以,别怕企业做大,怕的是别人来不了。垄断是资格准入的问题,不是规模大小的问题。归还消费者可以充分排序的权利,才是对消费者最大的保护。

【Gold Vision】 钱眼视界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