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房产证后别大意,尽快办好3件事,否则房子可能易主

拿到房产证那天,不少人都松了一口气,觉得这下子终于可以安心了。从交首付、签合同、验房、办贷款一路走下来,每一步都够折腾的。证在手,房归己,大局已定——可真的就这样了吗?

说句实话,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掉以轻心,以为万事大吉。可等过了几个月,遇上点状况才发现,房子虽然写着自己的名字,但有些关键的手续没办、该跑的流程没走,真出了问题,还真不是一句“我有房产证”就能解决的。

别以为这是危言耸听,现在不少城市都有类似的案例——有人房子过了户,结果房子却被查封了;有人拿了证,几个月后房子还没进产籍系统;还有人拖着拖着,契税迟迟没交,罚金比税本身都多。真要吃亏,都是细节没弄清楚惹的祸。

我们把那些“吃过亏”的人的经验捋一捋,有三件事,是拿到房本之后必须尽快搞定的,越拖风险越大,不处理,房子很可能名义上是你的,实质上却很悬。

第一件事:去税务局确认契税缴纳记录和完税证明

很多人以为交了契税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还真不是。你交税是一步,拿到完税证明才是落锤。

有时候开发商帮你统一代缴,但并不会主动提醒你去打印或查验。有的人几年后想卖房才发现,当年这一步没走清楚,结果房子上不了交易平台,产权不完整,过不了审。

而且有些城市对首套和二套的契税政策是区分处理的,你当年可能按照首套交了税,结果税务系统却认定你是二套,时间长了再想申诉,几乎没可能。

到税务局网站或者窗口查一下记录,只要三五分钟,能省掉后面无数麻烦。就算是全款买的,也别以为不用操心,国家该收的税,谁都逃不掉。

第二件事:确认“房产信息已入网”

房产证拿到手了,不代表这套房已经在所有官方系统里备案齐全了。

很多城市都有“房屋信息管理平台”或者“不动产登记平台”,你得把自己的房屋信息补录进去。这一步很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早几年买房的人,或者通过二手交易买的房。

如果信息没有入网,房子在实际操作中等于“半悬空”状态,涉及贷款抵押、司法查验、遗产继承,统统可能卡住。而且很多银行在审批房产相关业务时,会先查系统记录,查不到就不批。

有人曾试图把房产抵押贷款应急,结果银行直接回绝,理由是“你这套房在系统里根本查不到业主信息”。这时候想补录信息,也不是说搞就能搞的,系统查得严,有些信息变更还需要原开发商配合,来回折腾一两个月都不一定能办下来。

第三件事:补齐公共维修资金和物业备案

这个环节虽然看起来和产权无关,但一旦小区内部出问题,没有这笔钱,你可能寸步难行。

公共维修资金,说白了就是小区公共部分将来要修东西——电梯、外立面、水管、电缆,没这笔钱,物业是动不了工的。而你作为房东,名义上得出了问题就要分摊,但实际没有缴过或补过账,等着摊事。

有些人买了二手房,前业主没交齐维修基金,自己又没意识到,后期要补缴的时候,价格可能翻倍不止。特别是那些住上五年以上的小区,楼道电梯老化严重,公摊维修随时都要启动,补缴金额动辄上万。

还有就是物业备案。有些房子交房后,新物业一直没报上备案,或者房主没签相关协议,后期出现水电费争议、装修纠纷的时候,责任归属不清楚,自己维权都很被动。

这些事看着不起眼,但拖久了,影响的就是你“作为业主”的权利。房子不是摆设,是资产,是家庭财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不盯清楚,哪怕证在手,房也可能“出状况”。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