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民口中过于实在的“大傻民”,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孙老乐”;从基础的农业养殖、种植,到创新发展的绿色农业。出生于1970年的孙民用32载的诚信经营,擦亮“吉”粮品牌,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吉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更是于近日荣登2025年第一次“中国好人榜”。
少年担责:
从糖葫芦里尝到“诚信甜头”
孙民出生于榆树市大坡镇大坡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为了减轻家里的生活压力,让弟弟妹妹有更好的学习机会,孙民很早辍学,跟着父亲一起打工补贴家用。“夏天我和父亲一起干瓦匠活,冬天我看别人卖糖葫芦挺好,是个不错的买卖,我就开始学着做糖葫芦。我看别人一天才卖五十串到一百串,我觉得这个钱有点少,就想办法看怎么能卖得更多。”孙民说,“之后,我就在家附近转悠考察,发现糖葫芦在学校附近的销量都很好。我就联系学校附近的超市和小卖店,说我可以低价将糖葫芦批发给他们,也可以让他们先售卖,再给钱。就这样,我的糖葫芦销量很可观,实现了薄利多销。”
就这样,爱钻研、懂得让利创造销量实现更大效益的孙民在1993年开始尝试创业,这次他选择了从事蛋鸡养殖。“那会我用手中仅有的2000块钱积蓄和借来的5000元,盖了一个96平方米的养鸡场,养了400只蛋鸡。”孙民说,“养鸡初期并不赚钱,为了找到原因,我到附近的大型养殖场学习,发现自己在雏鸡的进价和喂鸡的饲料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我就跟着大型养殖场学习,从改良饲料做起,之后一点点改进。在第一年底便实现了盈利,在第二年,蛋鸡的数量也从400只增长到了1000只。”
村民们看他把养鸡场做起来了,纷纷上门想合作。孙民一口答应:“技术我免费教,雏鸡咱们一起批量买,成本能降下来,大家都能赚。”有人说他“傻”,把赚钱的门道分给别人,可他却觉得:“大家一起干,规模大了才更稳。”就这样,“大傻民”的小养殖场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大型养鸡场,跟着他干的村民也一个个富了起来。
深耕农土:
用一碗好米守住诚信本真
不知不觉间,时间来到了2009年。彼时的孙民将工作重心从养殖转移到种植。面对粮食价格低、农机装备不足、土地较为分散、农业效益较低等不利因素,孙民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改造基础设施,将每户零散的小地块、凹凸不平的地,利用三年时间平整成大块地。同时,还创办了吉林省榆树市孙老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土地托管”“合作经营”等服务,实施集中种植,达成规模以节约成本。
为了种出好粮,孙民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跑农技部门、农业科学院所,请教专家种植优质水稻的科学施肥配方。几年下来,土地肥力上去了,稻米品质提高了,产品也因此远销全国各地。孙民给产品注册了“孙老乐”品牌,其寓意就是:人要心态好,每天都要乐呵呵。
品牌能立住,靠的不只是品质,更是孙民刻在骨子里的诚信。“有一次,一个农户将自己要定的‘长粒香’说成了‘小粒香’,等我把稻种发过去的时候这个农户才发现当时自己口误说错了。”孙民说,“其实当时我不给他换也是可以的,因为中间确实有一定的损失,而且也是他说错了。但是我就是没办法说不给农户换,虽然中间产生了一定的损失,但是我也要这么做。”
创新拓路:
稻虾共生种出“共富新希望”
2023年,孙民经过去南方的考察,发现小龙虾具有很好的市场潜力。于是,孙民又开始探索稻虾共生种养结合模式,繁育和养殖澳洲蓝龙虾和小龙虾。
2024年秋天,孙民的稻田里迎来水稻和龙虾的“双丰收”。“我们养殖小龙虾的稻田地相较于单一水稻种植的稻田地,每公顷能多收入5000至7000元。我们的小龙虾单体在30克以上的能卖到50至60元一斤,销售情况也很好。”孙民说,“之后,我们要通过家庭农场带动更多的农户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扩大种养面积,推动农业现代化、智慧化,让更多人富起来。”
从糖葫芦串起的创业初心,到稻虾共生的创新探索,孙民的32年,每一步都踩着“诚信”的脚印。他用坚守证明,诚信不是“傻气”,而是能生根结果的“沃土”——既能让“吉”粮品牌愈发响亮,也能把个人的“小康梦”,酿成一方水土的“共富甜”。
来源:长春晚报融媒体记者 尹霁虹
编辑:孙懿辞
初审:梁爽
复审:曹光宇
终审:臧立
【来源:长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