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跳动时代脉搏

黑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贺晓琳

让课堂跳动时代脉搏

贺晓琳(右二)与同事一起参加黑龙江财经学院线上招生直播活动。 受访单位提供

□本报记者 周姿杉

19年新闻生涯,她手持话筒穿梭于新闻现场,用镜头记录真相,用笔尖传递温度;3年教学生涯,她站在三尺讲台,将新闻人的敏锐与热忱注入课堂,用实战经验点燃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从新闻记者到教育园丁,黑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广告教研室教师贺晓琳,以22年时光坚守初心——用“传递”的力量,塑造青年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

从新闻现场到三尺讲台

“话筒既是武器,用来捍卫公平正义;也是桥梁,架起党与群众的连心线。”回望19年新闻战线的摸爬滚打,贺晓琳的话语里满是对这份职业的敬畏。那些年,她曾深入现场追踪真相,也曾蹲守社区倾听百姓的急难愁盼。“新闻人的使命,是让真相抵达人心,让希望照进现实。”贺晓琳说。

2022年,贺晓琳踏上讲台,成为黑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身份变了,但那份“传递”的初心从未改变。带着学生分析热点事件,指导他们撰写新闻稿件,传递时代强音。贺晓琳告诉记者:“在我眼中,教育与新闻本质相通——都是在塑造认知、传递信念,笔杆与话筒同样肩负社会责任,这份责任,值得用一生去践行。”

转岗之初,她也曾有过忐忑:如何将19年的实战经验转化为系统的教学内容?如何让“00后”学生理解新闻行业的坚守与温度?但当第一次在课堂上讲到暗访经历,看到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敬佩时,贺晓琳突然明白:那些在新闻现场淬炼出的敏锐、勇气与共情力,正是最珍贵的教学财富。于是,她把采访本上的字迹、录音笔里的乡音、获奖证书背后的故事,拆解成养分,让她的课堂上始终伴随着生活的烟火气与时代的脉搏。

让实战经验成为“活教材”

“无论是新闻工作者还是教师,我们都在做‘传递’的事业。”贺晓琳常说,前者传递真相与思想,后者传递知识与信念,而两者最大的挑战,都是“如何让抽象理论变得可感可知”。

为了找到这把“转化钥匙”,她的省市新闻奖获奖作品成了“活教材”:从捕捉新闻线索时的敏锐直觉,到打磨采访提纲的缜密构思;从应对突发状况的随机应变,到素材成稿的创作巧思……“讲新闻采访,我就说当年暗访黑作坊时,如何假装成打工者混进现场;讲稿件撰写,就分析获奖通讯里那句‘老人攥着补贴款的手在发抖’是怎么捕捉到的。”这些带着“现场感”的讲述,让课本上的理论条文瞬间鲜活起来。

在贺晓琳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吃透了专业知识,更早早触摸到行业的温度与责任。2024年,她带领学生斩获中国广告艺术节学院奖铜级奖、国青杯艺术设计作品展一等奖等多个奖项,“看着他们从‘纸上谈兵’到‘实战亮剑’,比自己拿奖还高兴。”贺晓琳说。

为黑土地的未来添砖加瓦

“老师,今天讲的我听懂了!”“老师,我获奖了!”这些来自学生的反馈,是贺晓琳的“暖心宝”。在她看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

学生王思雨来自外地,大一那年冬天突然想吃家乡菜,贺晓琳得知后,第二天就做了王思雨想吃的菜带给她。“孩子拿到时眼睛瞬间亮了,那之后,课堂上最胆小的她,成了提问最积极的一个。”如今,曾经怯懦的王思雨不仅活泼开朗,更在2024年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中斩获优秀奖,她特意发来消息报喜:“老师,谢谢您当初推了我一把!”

这样的故事,在贺晓琳的教学生涯里不断上演。参与线上课程建设、深耕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发表3篇论文、参编《演讲与口才》教材,用专业能力为学生铺路;获评学校微课大赛一等奖,用创新教学为课堂提质。在同事眼中,她是“把行业经验揉进课堂的实干者”;在学生心里,她是“能把知识点讲成故事的引路人”。

从新闻现场到教育园地,贺晓琳的奋斗从未停歇。面对广告行业的瞬息万变,她计划未来三年深耕课程建设,打造校级优秀课程,让学生始终站在行业前沿。“无论是握话筒还是握粉笔,都是在为这片土地的未来添砖加瓦。”这位龙江大地上的奋斗者,正以新闻人的敏锐与教育者的热忱,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属于她的“传递”故事,让责任与信念的种子,在一代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来源:黑龙江日报


(财经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7月18日 02:01[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