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学生实践团走进惠州体验非遗景泰蓝

近日,一支由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湾区影视产业学院、经济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等联合组建的实践队伍——“龙门乡韵”实践团,奔赴惠州市龙门县地派镇,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当地特色深度融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合影

作为深耕景泰蓝技艺非遗传承人,罗秀玲为实践团成员揭开低温景泰蓝的神秘面纱。罗秀玲从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的学名讲起,追溯其跨越元、明、清的悠久历史,再到现代低温工艺的创新演变。得益于罗秀玲的生动讲解,实践团真切感受到了非遗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在体验环节,成员们小心翼翼地挑选着心仪的物件——蝴蝶胸针、花鸟挂饰、水滴耳坠、四叶草耳钉……在罗秀玲的指导下,队员以吸管为工具进行创作。他们先捏住吸管一端,将挑选好的釉料吸入管中,随后将吸管移至饰品胎体处,轻轻松开捏住的一端,釉料便顺着吸管均匀晕染在胎体之上。通过反复添色与修正,成员为初步饰品上釉,众人皆屏息凝神,注视着釉料缓缓填满纹路,色彩愈发艳丽,成就感于心中悄然滋生。从掐丝勾勒至点蓝填充,每一道工序皆极大地考验着成员的耐心。传统工艺原有的108道繁杂工序,在低温工艺的创新应用下操作难度显著降低,然而其中蕴含的匠心始终未改,这无疑是对非遗传承最生动的诠释。

当天的体验活动,不仅是一次非遗手工创作实践,更是乡韵攻坚 “百千万工程” 行动中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乡村融合的生动缩影。当地不少工作室早已依托景泰蓝技艺,融入龙门农民画创意,推动非遗走进日常生活。从民宿内的体验项目,到文创产品的多元化呈现,非遗正逐步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活力要素,为乡韵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助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乡村焕发光彩。

南方+记者 沈丛升

摄影:詹云舟 姚舒敏

【作者】 沈丛升;詹云舟;姚舒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