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有钱人或“逃离”高层住宅,这几大问题难解决!

曾几何时,高层住宅是城市中“有身份”的象征。站得高、看得远,顶层带露台、江景环绕,买上一套高楼层住宅,不光是居住问题,更是面子问题。

但这几年,慢慢有个趋势在悄悄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经济条件不错的人开始转向低层、小高层、甚至是联排、叠墅,不再执着于“几十层”的塔楼生活。说白了,20年后,高层住宅很可能不再是“香饽饽”,而变成一种“避之不及”的选择。

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如果你真的住过高层,而且年限一长,你就会明白,很多看起来“高端”的地方,藏着不少无法回避的痛点。

一旦电梯出问题,高层住户最受影响

电梯是高层住宅的“命根子”,但也正因为过度依赖它,只要电梯一坏,哪怕只是几小时,整个生活节奏都会被打乱。小区年头一久,电梯部件老化,维修频率越来越高,不出事还好,一旦出事,爬上二十几楼,那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比如停电、故障、检修期,你就会真切感受到什么叫“有家回不去”。有孩子的、有老人的、有大件要搬的,只要住得高,麻烦总是翻倍。

而这些问题,在低楼层或者多层住宅里,几乎不存在。再往远点看,二十年后的高层住宅电梯更老、故障率更高,住着真的还踏实吗?

消防隐患,是绕不过去的现实

普通人可能平时意识不到,但但凡遇上一场突发火情,高层住宅的救援难度和时间成本远远大于低层住宅。不是消防不专业,是物理限制摆在那儿。

灭火设备、梯车高度、烟道逃生、人员疏散……高层的每一项都更加复杂。哪怕是精装交付的高端楼盘,也只能做到“降低风险”,做不到“彻底杜绝”。

尤其是在建筑密度越来越高、老旧小区不断增多的城市里,消防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高层住宅又是最难处理的一类。有钱人未必愿意拿自己的安全做赌注,住得安心,比面子更重要。

维修成本高,未来可能就是“无底洞”

住在高楼,一切公共设备都得依靠“系统”。电梯、消防、供水、供电、排烟、排污,这些系统一旦老化,维护费用不是几千块能解决的事儿。

房龄到了20年以上,光是公共维修基金都可能不够用。如果楼内业主意见不统一,维修计划一拖再拖,问题就会被积压,变成隐患。到那时候,不光住着难受,想卖都卖不掉。

而低层住宅,结构简单,问题出现时处理更快,费用也更透明。久而久之,住户之间的矛盾也少得多,不容易闹出“楼上漏水、楼下修不起”这样的事。

有钱人很清楚,不是花得起修理费就行,关键是有没有那个精力年年去协调几十上百户邻居。

老龄化社会来临,反而“低层房”成了刚需

随着老龄化不断加剧,适合老人生活的房子会成为未来的热选。而高层住宅,光靠电梯上下,已经不算是“宜老型”了。

哪怕电梯不坏,光是心理负担就够大的。你让一个腿脚不便的老人天天上上下下,别说六七十岁,就是五十岁以后,有点慢性病,都有点吃不消。

而低层住宅,进出自由,阳光通风也不会差,外出遛弯、接送孩子都方便多了。如果家里有三代同堂,大家分楼层住也更灵活,不用“拼电梯”就能上下照应。

到那个时候,不是高层房没价值,而是越来越多的人“住不动”了。

转手变难,成了不少高层房主“出不了手”的痛点

过去高层房好卖,是因为楼盘新、景观好、户型时髦。但时间一久,配套过时、物业水平跟不上,房子贬值是很快的。

尤其是塔楼结构那种“一个楼道几十户”的设计,一旦有人出租搞经营、或者楼层太密集,居住体验就会迅速下滑。到时你挂个价没人问,降了价还嫌“物业费太贵”“不想住那么高”,想卖出去都难。

而低层的好房子,哪怕年代久一点,只要社区干净、房型合理,总会有人接手。

资产的保值和流通,是很多人买房最看重的事。有钱人更是如此,投资要看趋势,高层房的“下坡路”,已经不是秘密了。

当年一窝蜂抢高层,是因为稀缺、有排面。但时代变了,人们对住房的理解也更现实了。住得舒服、安全、稳定才是核心需求。别到真需要换房时,才发现高高在上的那套房,成了烫手山芋。

如果你现在还在纠结楼层越高越好,可能该换个角度看看:未来的生活,谁才是真正的赢家?答案,早就在细节里藏着了。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