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毛利率腰斩50%!高管年薪暴涨260%!立讯精密H股募资10亿能撑多久?

7月2日晚间,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002475.SZ)一纸公告引发资本市场震动。这家市值超2500亿元的消费电子龙头宣布启动H股上市筹备工作,拟通过香港联交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及高盛集团已介入前期辅导。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融资规模或超10亿美元,最快于年内完成交易。这距4月市场传闻其计划融资20-30亿美元仅过去三个月,融资规模缩水折射出当前资本市场对消费电子行业的谨慎态度。

资本棋局:融资规模缩水背后的市场博弈

此次H股发行并非立讯精密首次涉足境外资本市场。2010年登陆深交所后,公司曾于2018年通过可转债募资30亿元,2020年又通过定增募资129.98亿元。但此次赴港上市具有特殊战略意义——在A股估值承压背景下,香港市场流动性优势及国际化平台价值凸显。截至7月3日收盘,立讯精密A股动态市盈率为23.5倍,显著低于港股同业舜宇光学(02382.HK)的32.1倍。

融资规模从传闻中的20-30亿美元降至10亿美元,暴露出当前资本市场的现实困境。某头部投行人士透露:"消费电子行业估值中枢下移,机构投资者对单一客户依赖型企业的风险溢价要求显著提高。"数据显示,立讯精密应收账款增速已连续三年超过营收增速,2024年应收账款较期初增长38.53%,远高于15.91%的营收增幅,资金周转压力凸显。

经营困局:毛利率十年腰斩的产业阵痛

深挖财务数据,立讯精密正经历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典型阵痛。2024年公司毛利率降至10.41%,较2015年的22.88%腰斩过半。这种下滑趋势与苹果产业链的竞争格局演变高度相关——自2017年切入AirPods组装业务后,公司虽迅速崛起为全球EMS(电子制造服务)龙头,但代工业务的低附加值属性始终未变。

客户集中度风险持续加剧。2024年前五大客户贡献78%营收,其中第一大客户占比达70.74%,较2020年的69.02%进一步攀升。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商业模式,在苹果创新周期拉长的背景下愈发脆弱。据IDC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仅5.7%,而立讯精密同期营收增速为15.91%,暗示其可能通过牺牲利润换取市场份额。

供应链话语权缺失的困境在财务指标中暴露无遗。公司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达65%,其中第一大供应商占比超52%,形成"客户指定供应商"的特殊模式。这种"Buy&Sell"机制虽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却导致公司需提前垫付大量原材料采购资金,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同比增加8天至63天,运营效率显著下降。

战略突围:汽车电子能否成为第二增长极?

面对主业增长瓶颈,立讯精密正加速布局汽车电子领域。2022年收购日电产旗下汽车马达业务,2023年与奇瑞成立合资公司,2024年汽车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7%至62.7亿元。但该板块毛利率仅14.3%,较消费电子业务高出3.9个百分点,尚不足以扭转整体盈利颓势。

更值得警惕的是,汽车电子领域竞争格局远比消费电子复杂。博世、大陆等传统Tier1巨头占据60%以上市场份额,华为、大疆等科技新势力加速入局。立讯精密虽已获得特斯拉线束订单,但要在年均增速仅9%的汽车电子市场实现规模突破,仍需跨越技术积累、客户认证等多重门槛。

治理争议:高管薪酬激增与股东利益失衡

在经营压力加剧背景下,公司高管薪酬暴涨引发市场质疑。2024年董事长王来春年薪达733.33万元,同比激增266.67%;副董事长王来胜年薪550万元,涨幅同样超过26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扣非净利润增速已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14.81%的增速较2021年的40.34%大幅回落。

这种薪酬与业绩的背离在股东回报上体现得更为明显。2024年公司现金分红率仅为28.7%,较2020年的42.1%明显下降。而同期王来春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套现超12亿元,其控制的立讯有限公司股权质押比例达37%,进一步加剧市场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担忧。

破局之路:全球化布局与价值链升级

面对多重挑战,立讯精密的破局路径逐渐清晰。在地域布局上,公司正将产能向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国家转移,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43%,较20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这种"中国+N"的产能布局,既能规避贸易摩擦风险,又能贴近新兴市场需求。

在价值链升级方面,公司计划将H股募资投向汽车电子、通信互联等高毛利领域。据测算,若汽车业务毛利率提升至20%,且营收占比达到30%,将拉动整体毛利率提升1.8个百分点。但这一转型需要突破技术壁垒——公司目前研发费用率仅为4.1%,低于同业平均水平。

市场普遍预期,立讯精密H股发行价将较A股折价15%-20%,这既能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安全边际,也能避免对A股股价造成过度冲击。但真正考验在于,这家消费电子巨头能否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完成从"代工巨头"到"科技平台"的华丽转身。当7月3日公司股价在公告后冲高回落时,资本市场似乎仍在等待一个更清晰的答案。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