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校毕业生安居新政:全国城市“抢人大战”再升级

图源:摄图网(ID:500932685)

随着2025年毕业季临近,全国各城市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安居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从租房补贴到免费住宿,从人才公寓到房源保障,各地政策密集出台,力求以“住有所居”吸引青年人才扎根城市发展。

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抢人”行动,折射出怎样的政策逻辑与民生温度?

图源/摄图网(ID:502048736)

从“一张床”到“一套房”

数据显示,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如何让这些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实现“安居”、“乐业”,围绕求职、实习、就业三大阶段,全国各地都出台了相应安居政策。

免费住宿:求职过渡的“避风港”

“青年驿站”是很多毕业生求职“第一站”。近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青年驿站”作用 为跨地区求职高校毕业生提供住宿优惠便利服务的通知》,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跨地区求职提供住宿优惠及便利服务。

据初步统计,“青年驿站”目前已覆盖全国200个城市,规模达2600余家,符合条件的青年可申请享受不少于3天的免费住宿。

在此基础上,开年到现在,各地也纷纷出台了免费住宿的政策。例如,北京经开区首创“7天免费求职住宿-3个月实习短租-3年就业优惠长租”阶梯式体系,覆盖毕业生从求职到扎根的全周期;深圳将应届毕业生来深求职免费住宿天数从7天延长到15天;厦门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可申请累计最长12个月的免费住宿……这些举措,有效保障了毕业生求职就业的过渡性住房需求。

图源/摄图网(ID:501408571)

租房补贴:普惠与精准并存

对于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各地发放“真金白银”,为毕业生就业安居提供实打实支持,也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就业。

一方面,降低保障性租房申请门槛。如上海率先优化申请门槛,毕业生凭毕业证即可申请保障性租赁住房(保租房),公积金可全额提取支付租金,灵活就业者凭协议或纳税证明也可申请。

另一方面,给予租房补贴、租金减免等。例如,武汉则按学历分层减免租金,博士免租2年(每月最高2000元)、硕士1年(1500元),并叠加8000元创业补贴,兼顾安居与立业。

通过在租金上给予补贴、优惠,极大减轻了毕业生的经济负担。

图源/摄图网(ID:500997489)

房源保障:供给侧改革加速

在房源保障方面,多个城市也专门推出了针对毕业生的房源,并充分考虑到位置、租金等因素。

重庆筹集近2万套租赁房源,针对高校毕业生推出“租金折扣+免费换房”政策,并联动人才安居服务,2025年已促进13.3万名青年留渝。

广州启动“青年优居·南粤英才驿站”公益计划,为应届毕业生及青年人才提供免租或优惠房源,已筹集首批26家企业房源,并计划在2025年毕业季前完成两批房源募集。

南京安居集团正式发布公告,宣布将于今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推出“千套房源 半价出租”优惠活动,面向2025届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提供优质租赁住房服务。

北京中心城区、平原新城各区每区将提供300套(间)房源,保障高校毕业生住房需求。

上海超万套保租房供应高校毕业生,各项目免押、打折等优惠频出。5月1日,浦东新区低租金青年公寓正式启动线上申请,首批3000多套筹措的房源分布在北蔡、张江、康桥等地,将为新来浦东的青年人才提供安居选择,后续房源将陆续推出。房源户型以一居室为主,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实际租赁价格不高于2000元/月·套(间)。

保障性房源的推出,极大地优惠了毕业生,也让他们住得更安心,大大增强了毕业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图源/摄图网(ID:507703320)

安居如何赋能城市未来?

可以看见,2025年针对毕业生的安居政策不再局限于短期优惠,而是通过多维度的服务升级,构建人才留存的长期生态。整体来看,呈现三大亮点:

一、分阶段支持成为主流设计逻辑。例如,北京昌平区为青年人才提供“短租免费-续租半价-长期稳定”的渐进式保障,深圳通过“15天免费住+6折长租”组合拳,兼顾短期过渡与长期成本控制。这种精细化设计有效缓解了青年从校园到社会的“断崖式”成本冲击。

二、政企协同模式走向成熟。除政府主导政策外,市场化机构也深度参与其中。例如,万科泊寓与各地团委共建29个青年驿站,累计服务超80万青年,提供免费住宿超100万天次,并配套创业孵化、社群活动等服务,形成“政府定标准、企业强运营”的协作范式。

三、产城融合导向。政策设计愈发强调与地方产业战略绑定,例如深圳前海新区向人工智能企业发放算力券,杭州设立人形机器人产业基金,通过“人才公寓+产业基金+企业孵化”模式,吸引高匹配度人才,进而形成“人才吸引—产业培育—城市发展”的正向循环。

图源/摄图网(ID:501108505)

“人才即未来”,各地争夺人才的竞争,本质上是新兴产业和城市未来的争夺。

《2025中国青年安居指数报告》指出,85%的毕业生将“住房政策”列为城市选择前三因素。武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通过差异化政策,正逐步缩小与北上广深的人才吸引力差距。这说明:以居住保障为支点的政策创新,正在重塑城市竞争力评估体系。

住房政策作为人才战略的切入口,承载着双重使命:既破解青年群体“立足难”的现实困境,更构建起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体系”。

当新一线城市通过精准的住房供给(如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租售同权等)实现引才效能提升时,我们观察到人才流动正从单向的“政策引力”向双向的“价值认同”转变。

写在最后

当前城市人才竞争已从初期的短期补贴刺激,转向构建涵盖居住保障、职业发展、生活配套的系统性人才生态体系。

随着城市引才策略的持续升级,青年群体与城市发展已形成深度绑定关系,两者的共生共荣特征愈发显著。只有通过建立可持续的人才扎根机制,切实帮助青年群体达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认同,城市方能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与创新竞赛中抢占发展先机。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