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金融人-李彦)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尤其是普惠金融领域的快速扩张,个贷普惠不良贷款规模也呈现出增长态势。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也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构成潜在威胁。有效处置与清收个贷普惠不良贷款成为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遭遇了诸多难题,亟待通过创新策略和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商业银行个贷普惠不良贷款处置与清收现状
在过去一段时间,商业银行积极探索个贷普惠不良贷款的处置与清收方式。通过内部催收团队的努力,对逾期客户进行电话、短信及上门催收,一定程度上挽回了部分损失。同时,借助法律手段,对恶意拖欠的借款人提起诉讼,利用司法强制力保障银行债权。此外,部分银行尝试与外部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将不良贷款打包转让,实现风险的部分转移。
根据银登中心数据,2024 年全年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金额突破 2861.9 亿元,这反映出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处置方面的积极行动,但也凸显出不良贷款规模之大。预计 2025 年,这一数值可能突破 3500 亿元,表明不良贷款处置形势依然严峻。
三、面临的问题
3.1 信息不对称
商业银行在处置个贷普惠不良贷款时,常常面临信息获取不全面、不准确的问题。营销人员在接手不良资产时,难以掌握借款人完整的资产负债情况、收入变动信息以及实际居住地址等关键资料。这种信息短缺使得银行在资产定价时缺乏足够依据,定价过高可能导致资产难以转让,定价过低则会造成自身损失。同时,在催收过程中,由于对借款人信息了解不足,催收人员难以精准定位借款人,增加了催收难度,降低了清收效果。
3.2 司法执行难
当前,法院受理的金融案件数量持续递增,导致司法资源紧张。这使得金融案件的立案与执行周期大幅延长,许多涉及不良贷款的案件在法庭审理后,抵押物的评估拍卖耗时漫长,有的甚至长达数年。此外,债务人滥用异议权,通过各种理由对执行程序提出异议,干扰执行进程。同时,第三方对执行的干扰也时有发生,如抵押物存在租赁关系,导致抵押物处置受阻,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银行不良贷款的清收效率。
3.3 资产处置复杂性
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对个贷普惠不良贷款处置影响显著。房产作为常见的抵押物,市场价值的走低使得其变现能力下降,法拍和挂牌房数量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处置难度。政策方面,个人零售贷款原则上不能进行单户债权转让,限制了银行的处置渠道。而银行内部管理流程繁琐、部门间协调不畅等问题,也导致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低下,从发现不良到最终处置完成,往往需要较长时间,错过最佳处置时机。
四、解决方案
4.1 加强信息管理
建立全面的借款人信息数据库,整合银行内部各部门掌握的借款人信息,包括信贷记录、还款情况、资产负债信息等。同时,加强与外部征信机构、工商税务部门、房产管理部门等的信息共享与合作,获取更广泛的借款人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为资产定价和催收策略制定提供准确依据。
4.2 提升司法执行效率
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推动法院设立金融法庭,专门负责审理金融案件。同时,开通涉金融案件的立案、审理及执行绿色通道,简化流程,提高案件办理速度。对于债务人滥用异议权的行为,建议司法部门加强审查力度,对不合理的异议予以驳回。针对抵押物处置中的干扰因素,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租赁权与抵押权的优先顺序等问题,保障银行抵押物处置的顺利进行。
4.3 拓宽资产处置渠道
积极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将个贷普惠不良贷款打包成证券产品,向市场投资者出售,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资金的回笼。探索将零售贷款纳入单户债权转让范围,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增加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此外,银行还可以与专业的催收公司、资产处置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借助其专业优势和资源,提升不良贷款处置效率。
4.4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优化银行内部不良贷款处置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完善清收任务分配机制,将清收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根据清收效果给予相应的奖励,提高员工清收积极性。对不同类型的个贷普惠不良贷款实行分类管理,针对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不同类型,制定差异化的处置策略。同时,加强内部监督,对在贷款发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失职行为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五、结论
商业银行个贷普惠不良贷款的处置与清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面对信息不对称、司法执行难、资产处置复杂等诸多问题,需要商业银行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加强信息管理、提升司法执行效率、拓宽资产处置渠道以及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等措施,有望提高不良贷款处置与清收的效率和效果,降低不良贷款规模,提升银行资产质量,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商业银行还需不断根据市场变化和实际操作经验,持续优化处置与清收策略,以更好地应对个贷普惠不良贷款带来的挑战。